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陈世荣老师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上发表了《小学教师不宜搞教科研》。陈世荣老师认为,“对于既有的先进科研成果还没有简便地‘拿来’为我所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赤膊上阵’去‘科研’一番呢?”对此,我有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学刊》 2000年第 5期,发表了孙喜亭先生的文章《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 ?》,孙先生是针对“当前有一种德育立论,主张应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层次上全面否弃、拒斥灌输”而发的。我同意孙先生的德育不可能完全拒斥任何意义上的“灌输”的观点,因为没有继承 (灌输 ),就没有进化。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向孙先生请教。   一关于“灌输”的界定   孙先生说:“这个文化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称为灌输,即所谓‘输入’社会意识内化于主体”,“灌输就是对人晓之以理,就是传播与传授…  相似文献   
3.
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人民教育》2004年第8期顾国瑜老师的《惩罚要讲力一法》,很受启发,但顾老师文中讲的两例经典教育故事,事实上都不能叫做批评,更不能叫做惩罚。顾老师举的魏巍的例子,并不是惩罚适度的问题,而是老师用一个幽默的举动,给学生一个暗示,既表明自己的态度,也使学生感  相似文献   
4.
2002年第10期《人民教育》刊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罗老师认为,失败在于最后仍然没有使学生明白: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而这绝不是罗老师的失败。我认为罗老师的失败在于结尾的设计。进一步说,在于他对结尾设计的失败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自己茫然的表情又给学生造成困惑。具体谈谈我的看法。临下课,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全班同学的回答均不合老师的意图,都说“错…  相似文献   
5.
人世间,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但有时爱在不知不觉中却变成了对他人的一种伤害。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小姑娘看见一只蛾奋力要破茧而出,小姑娘为了帮它的忙,便拿出小刀来,小心地把茧划破,让蛾出来。蛾出来后,一直鼓翅,但始终飞不起来,最后翅膀终于垂下去了,那只蛾死了。小姑娘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作文,需要两面方面的准备,一是形式方面的,即作文的逻辑框架和丰富的语汇;二是内容方面的,即材料。前者是学生课堂语文学习的功夫和学生课外阅读时对文法的领悟;后者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包括间接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学生作文应从内容入手,没有一定的内容,形式就无以附着。 那么,具备了以上两方面的准备,就可以写好作文了吗?我想还不够,学生作文还有一个即时性因素──激情。因为写作牵扯到激情、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它构成写作的内在动力,往往比学生理性的知识还重要,因为激情可以唤醒生活和回忆。 一、把学生带入题…  相似文献   
7.
人世间,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但有时爱在不知不觉中却变成了对他人的一种伤害。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小姑娘看见一只蛾奋力要破茧而出,小姑娘为了帮它的忙,便拿出小刀来,小心地把茧划破,让蛾出来。蛾出来后,一直鼓翅,但始终飞不起来,最后翅膀终于垂下去了,那只蛾死了。小姑娘的父亲告诉她:“蛾在茧中的奋斗可以使它的翅膀增加力气,但你把茧划破后,就剥夺了它锻炼的机会,它也就无法飞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谈到学生作文的“最佳境界” ,教师们常常说必要追求“四新”———标题新、材料新、立意新、语言新 ,并且这四个方面是平等的 ,无主次、从属之分。粗略地这样说也是可以的 ,但是作为学理的探讨就显得的不够严密。我们首先从“材料新”说起。从记叙文的角度看 ,要写一个人 ,根据“材料新”这样的原则 ,学生就会去挖空心思地寻找自己所要写的人物的不寻常的事迹 ,这往往很困难。从根本上说 ,人们面对着相似的生存条件 ,也面对着相似的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 ,因此也都做着大致相同的事情。人之间的差别也往往是性格上的差别。人们说性格使人与人…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