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可听见各种声音,有的高亢,有的低迥,有的轻柔,有的粗重。那么,我们怎样让文字发出声音来呢?读读《小音乐家扬科》(见人教版教材)中对声音的描写就知道了。“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着。”你听,青蛙“呱呱”的叫声、啄木鸟“笃笃笃”的啄树声,甲虫“嗡嗡”的叫声不都发出声音来了吗?有的粗犷,有的清脆,有的低沉,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然而,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写作文时却很少让事物的声音发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平时没有仔细倾听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写起来当然也就不可能让它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写作文提倡实话实说,但有时也不妨实话巧说,借用词语,使文章妙趣顿生,就是“巧说”的一种好方式。如写奶奶,“我的奶奶可能干了,她不仅是家里的‘财政部长’、‘后勤部长’,最近还担任了‘通讯部长’。所谓‘通讯部长’,就是每天把来电话的内容记录下来,等家里人回来后向他们汇报”。———刘焱《奶奶的“象形文字”》这段话中,作者借用“财政部长”、“后勤部长”、“通讯部长”等表示政府官员职务的词语,巧妙地说出了奶奶在家里主要从事理财、做家务、接电话等事情,读来显得生动有趣。又如写炒菜,“大约过了30秒钟,…  相似文献   
3.
“当、当、当……”“有钱的出钱,无钱的捧场,我给大家来个耍猴表演,请大家赏脸观看!”“嘿,耍猴,我可从没见过,去看看!”我连蹦带跳地跑到大街上。“啊,人还真多!”我从人群后面左钻右钻,终于挤到了耍猴人的前面。耍猴的是一位老大爷,只见他头上包着白头巾,上身穿一件土灰色的  相似文献   
4.
唐僧一行自从取得真经,在家里过着悠闲自在的神仙生活。但过不了多久,唐僧觉得就这样逍遥下去,定会愧对《西游记》给世人留下的美名。于是,唐僧召集悟空三人开会,语重心长地把他的担忧说了出来,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再带你们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把沿途的风俗民情写下来,编著成一本《现代西游记》,为后人留下这部著作,也不枉做一回神仙!”八戒摇着他的招风耳说:“嗯,好、好,老猪最喜欢旅游了。第一站准备到哪里?”唐僧慢条斯理地说:“我们还是先到香港吧!”于是,师徒四人带上简单的行礼,坐上神仙集团公司的小车到了香港。香港真美啊!整齐…  相似文献   
5.
6.
要点透视 1.人物的面部特征主要包括脸型、脸色、头发、眉、眼睛、鼻、嘴及其他。  相似文献   
7.
林紫  李友元 《江西教育》2006,(23):19-20
在樟树市教育界,黄土岗中学副校长宋斌渊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自1971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艰苦跋涉,已度过了35个风雨春秋。由于宋斌渊的爱岗敬业,教育部门领导曾多次特别点名,把他作为教学骨干充实到较为薄弱的学校去。30多年来,他三进三出黎墟初中、两进两出义成初中,一进一出狮峰初中。1998年后,三所中学合并成黄土岗中学,宋斌渊以义成中学校长的身份出任黄土岗中学副校长。宋斌渊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他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教师到学校书记、校长,每到一处,工作都…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不少过往人群驻足于江西省樟树市第三中学校门前,将赞许的目光聚焦在"全国优秀教师彭小红"的喜报上。一个又一个关于彭小红鲜活而感人的故事,在樟树市市民的口中流传。一贯对于荣誉淡然处之的彭小红,内心深处也泛起了阵阵涟漪,但面对赞誉之词,只念道:"赤诚唯育人,初衷永不改!""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领学生奔向知识彼岸的摆渡人。"1991年,宜春师专仅有的两名"优秀大学生"之一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云南省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雪猴。《雪猴》(人教版第7册第18课)一文便描写了雪猴的聪明可爱,特别是他与军人的友好相处,更是趣味横生。这除了作者的细心观察外,还得力于那些“借用”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初学写作的同学们,感觉写好作文很不容易:明明用嘴说出来是—件精彩的事,用笔“说”出来却只有寥寥几句话:明明在眼中是—处优美的风景,用笔“绘”出来却只有单调的轮廓。怎样解决困惑,登上写作的新高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