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8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在国家政策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在此之前,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是不断变迁,逐渐明晰的。考察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法规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形式是渐趋多样的,支持的力度也逐渐区分民办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区域。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距.《义务教育法》在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义务教育法》“一法独秀”,缺乏完善的配套法律保障体系,公众监督能力不足,司法救济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育立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缩小了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距。《义务教育法》在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义务教育法》"一法独秀",缺乏完善的配套法律保障体系,公众监督能力不足,司法救济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育立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体现出社会适应性与自身规律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多变性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实体与程序的统一等特点。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表现为:经费投入走向合理分担,管理体制走向“以县为主”,政府对基础教育管理走向效率,办学主体走向“一主多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活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是当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乏力的根源,必须增强高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将教育法律的基本立法精神渗透到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加大教育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完善立法,设置专门的维权机构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渠道的畅通,有力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呈现出办学主体"一主多元"、办学形式"一主多元"等特点,存在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审批不够规范、对转制学校的审批和监管失范等问题,需要严格法制,规范、引导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巩固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体现出社会适应性与自身规律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多变性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实体与程序的统一等特点.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表现为:经费投入走向合理分担,管理体制走向"以县为主",政府对基础教育管理走向效率,办学主体走向"一主多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活力.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培养内圣外王的"通才",这一传统主流的人才观不断受到批判。受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培养以长技制夷的"专才"成为晚清人才观的主要诉求,惊醒于中日甲午战争,培养独立自尊的"国民"成为世纪之交人才观的呼唤。辛亥革命后,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民国教育的宗旨。至此,传统人才观在独领风骚两千年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完成了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