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学也。"文学创作历来被看作是一个写心传心的过程。心灵本来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长期以来,不论是写作理论还是写作教学实践,我们过分注重学生的外在写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写作主体的精神建构和心灵培育。本文指出了当前商品时代和消费社会对大学生心灵发育的不良影响,写作主体心灵的功利化、麻木化、肤浅化、社会化和世俗化是导致写作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深层原因。本文还从人的自然化、诗教传统以及人文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旨在唤起广大写作学教师共同起来关注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的塑造,从心灵涵养的角度来培育写作之"根"。  相似文献   
2.
世界杯出线的狂喜早已过去,冷静之余,再回过头来细细打量米卢和他那顶写着“态度决定一切”的帽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满脸沟壑的老头其实是非常睿智的,连同他的快乐足球、享受足球的理念,都散发着人与足球合二为一的哲理。笔者无意再去讨论米卢的足球理念对于中国足球的深远意义,只是心头总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从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视域整合中国美学研究,是实现古代文论范式转换和深度追求的必经之途。与西方的分析思维不同,中国的心化思维对中国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心源”、“直悟”和“体味”来探讨心化思维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本文还从儒道文化“体仁”、“得道”的方式去考察心化思维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儒道文化对推动中国艺术尚内轻外、尚心灵体悟轻理性分析风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殊途同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说文”法改革的起因1.当前作文量大而质差的现状亟待改变。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多写多练当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法宝,但这种以数量促质量的做法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受学习负担重,作文无米下锅等诸多因素影响,学生对高强度的作文任务普遍采取应付交差的态度,作文质量自然不会高。二是由于教师对单篇作文的投入太少。传统作文教学的循环过程很快,教师布置  相似文献   
5.
南宋陈善的"出入"说、陆九渊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论以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可以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意义观与理解观的纲领和代表.比较西方解释学的"更好的理解"和"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解释学是在实践的自觉中沿着两条清晰的阐释方向和线索完成了方法论的积淀.其意义观坚实而灵通,执著而超越;其理解观既出入有据,亦进退自如.而西方解释学却在理论的自觉中越来越深地走向了一条体系建构的道路,其意义观和理解观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变,呈现出对立而复杂的状态.应该说,中国古典解释学洋溢着灵活而实用的个性,西方解释学则呈现形而上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有光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3):23-25,31
在文艺理论界学人为解决文论"失语症"所作的各种努力和探索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口。而在当前振兴"国学"的热潮和建设中国经学解释学的文化背景下,梳理、整合并彰显中国古典诗学蕴含的丰厚的解释学话语和思想,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无疑将为"失语症"的解决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建立一个有效的根据地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自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和尚学锋等人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问世以来,国内从事中西接受理论比较研究的学者一直翘首期待一部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接受文论史的产生。邓新华教授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下简称《接受诗学史》)出版,标志着本土接受诗学体系建构取得了崭新的进展。邓新华自始至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判断力坚信,在文学接受论域,中西理论都有许多共同的思考结晶和相通的话语命题。在我看来,邓新华教授的这种学术努力,并没有陷入有人担忧的“以西套中”或“以西代中”的陷阱,恰恰相反,它为解决当下文论界颇感焦虑的“失语症”打开了一个有效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经学-以贯之的对经典本旨的寻绎和对圣贤之意的坚守,无不充分表明,中国经学解释学基本的和主要的解释取向是原意观.或者说,中国经学解释史一脉相承的通诂考信的理解方式本质上就是原意观的方法表征.质言之,经典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它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集体符号.在数千年的艰难岁月里,经典始终处于历史向心力的核心,凝聚并引领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而这种信仰显然依赖于我们对经典的作者--圣贤元意的执著与守护.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统治者普遍崇信谶纬之学,灾异诠释令广大民众深信不疑,且纬书的权威和影响甚至盖过儒家五经的特定历史境遇里,先秦经典中的圣贤本旨被严重抛离,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自由地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去解释自然和文本,解释者的权利和地位突显。不仅如此,齐、鲁、韩三家诗"咸非其本义",汉儒"以《诗》为谏",毛诗阐释"不过美、刺二端",所有这些都为汉代"《诗》无达诂"话语的出场提供了一种忽略原意和真相的解释祈向,也提供了一种可以"按需诠释"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