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朱熹对其易学思想的诠释方法是多样的,其中诗歌就是一重要手段,因而,从诗歌的角度来探讨朱子易学是可行的。朱熹诗歌中包含着其大量的易学思想,而其易学思想对其诗歌又有重大影响。以诗彰显易理,以易理影响诗体,是朱子易学诠释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的角度看,南宋书院具有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气息和儒家修心养性、明人伦的价值观念,南宋书院的哲学特色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低下是导致人们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迷茫、道德素质滑坡、功利化倾向严重、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重要原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却令人担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途径已势在必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教育模式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价值,提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从教育环节相互关联的视域来搞好教育过程的每一环节,而且还必须要以全局的观念来追求教育过程各环节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4.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洞天福地的观念至迟在东晋时就已形成。试从道教洞天福地内容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并揭示道教洞天福地的历史发展特点,认为洞天福地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洞天福地归于名山之中;二是洞天福地内容由山洞到囊括宫观,其中神圣性越来越加强;三是洞天福地体现出世俗等级性。还从洞天福地与道教发展关系的角度考察和揭示洞天福地在道教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对道教思想的转型有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