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4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重性李顺荣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一个与生产资料市场相并行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现在的分歧在于:如何界定我国当前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性质?是以劳动力就业市场为主体、劳动力商品市场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把...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中,要注意开好头,结好尾.开好头,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结好尾,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浅谈李顺荣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形成甚早,内容丰富,并颇具特色。应该说.我国今天的全方位大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成果。“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发展与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内涵的变化引起了生产劳动过程的变化和生产劳动本身的变化。生产性劳动绝不仅仅是指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体力劳动 ,而更主要的应该是在开始进入直接物质生产过程之前的研究、创造和开发的劳动 ,即脑力劳动。第三产业能否创造价值 ,应做具体分析。把劳动价值论扩展到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部门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三个面向”与教育的政治方向李顺荣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发表迄今已达14年了。14年来,在题词光辉思想的昭示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  相似文献   
6.
李顺荣 《考试周刊》2014,(60):28-29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传输式转为信息处理式;把单纯知识传授式转为能力培养式;把单渠道灌输式转为双渠道训练式。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当做主人,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习惯和兴趣,发展学生智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打牢语文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以"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学、自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思维能力,这就是"新的学生观"的重要内容之所在。文章围绕学生观的定义、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顺荣 《吉林教育》2005,(10):22-23
自从记忆实验研究的初创以来,心理学家就始终未曾间断对记忆问题的探索,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崛起,许多新观点和新方法都被列入到记忆研究中来,极大地推动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同时,记忆研究的丰硕成果也充实了认知心理学的内容。倘若认知心理学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大趋势的话,记忆问题则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大多数常人而言,记忆时时刻刻都在用着,  相似文献   
8.
课堂不论怎么改,教师的主导地位永远不会变,教师是奠定学生成长的推手。课堂中的教师,拥有主导地位,但不是主播,是导演与主持人二合一的角色。角色定位准,自然有相应的思考、设计与行动。关键的两个环节要到位:话语权的转换、活动出场的调控。这才是更好的课堂,这也正是教育的真正着眼点:唤醒。  相似文献   
9.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有的学者认为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劳动价值论只是揭示价值的源泉,而价值分配则受劳动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支配。笔者认为,这种把两者割裂开来的看法值得商榷。劳动价值论是揭示劳动与价值关系的一般理论。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价值的创造即价值的源泉问题。这是劳动价值论必须明确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围绕着劳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焦点问题。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在这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某些环节上的调整,实际上是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一次调整。改革和调整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物质利益。因此,作为生产和交换的直接产物——个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以及公平的程度,自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怎样判断和评价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