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认识论背景中的高等学校课程过分强调"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既不能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也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基于人学的认识论对现代认识论的批判,肯定了实现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走向"学生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倡导还大学生课程的话语权和选择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独特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与文生学习曲线的绘制技术,选取四个物理学概念,利用灰色绝对关联度模型,比较中学生学习四个物理学概念的过程与此四个物理学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的相似度或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与物理学家共同体的四个概念形成过程有着惊人的类似,达到84%以上的相似度。  相似文献   
3.
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科学教育理论的创新和科学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联邦教育部和全国性著名教育科学组织在美国大财团的支持下,先后搞了几套雄心勃勃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最著名的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订的《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培养美国的儿童,使他们适应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接近地球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但是,1991年美国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一半  相似文献   
4.
量子力学与“量子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力学的一些思想对人们的哲学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量子力学的核心思想是“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测不准原理”)和“因果关系的几率描述”。量子力学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毫无联系。但是,量子力学强调逻辑实证,通过科学抽象和理想化对微观物质粒子行为进行研究。因此,把量子力学的原理推广到研究人的发展过程是不足信的。“量子教育学”是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产物。“量子教育学”错误地解释了量子力学的原理,认为“正是我们的主观性决定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世界带有主观性的结论不是不可以接受的”。“量子教育学”因此认为人的认识完全由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决定,学生可以毫无原因、毫无规律、毫无量变的积累而“突然”成长和发展。显然,“量子教育学”的认识论基础盖源于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的哲学,陷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科课程 (物理 )文化入手 ,初步探讨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 ,并联系当前的物理教育提出了一些传播物理文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发展与终身学习需要 ,为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并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2 0 0 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认为 ,课程是学生获得体验  相似文献   
8.
论课程的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小勇 《教育研究》2005,26(11):59-65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科学观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初中物理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阐述了通过科学观察方法的教学,实现初中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课程价值并驾齐驱的展现,各种课程价值彼此保持一定的张力并试图走向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摆脱并超越个人和社会本位从而回归到人类活动中去。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这种应然的价值取向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