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禖崇拜与《诗经》的男女聚会及其渊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代“仲春祭高禖”乞子和“仲春会男女”婚配风俗,《礼记》和《周礼》有记载,《诗经》婚恋诗中有反映,后世学者的著作也有涉及,但总的来说,这种礼俗的具体情况,背景和起源还远未弄清。本文认为乞子和会男女婚配,是性质相关相近的两件事;且同在仲春之日,因此是统属于氏族高禖节的,它渊源于人类的生殖神崇拜。  相似文献   
2.
古典小说中的神通,有道教神通与佛教神通。佛教神通源于佛经,张扬于僧传,大普及于小说。中国小说中的神通描写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马祖道一是江湖禅宗江西禅系的缔造者。江西禅系在二三代间如火如荼,蔚为大宗,主要得力于马祖禅学革新上的巨大成功。其成功,一是完成了禅宗本体论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化,使禅宗由六祖以前的“缘起性空”、“唯识无境”,一变而为心物、理事同一同真。二是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位一体的禅法,缔构了以“直显心性”为宗旨的禅法体系,为禅宗提供了普及速成效应极强的明心见性武器。  相似文献   
4.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对禅宗起源的探讨也是对佛教进行溯源的过程。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而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中国、印度等国家都有参禅、悟禅的现象。禅主静,中国的理学和西方哲学中都有主静一面,所以,"静"是人类生知、生智的精神现象。而佛教禅则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禅的深刻意蕴和现实修为。佛教把习禅作为人类共知的开发心智的行为,禅定修行悄然兴起,这也是禅作为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论方术、符咒的渊源及其道术内涵。一切道术都具宗教幻想性,故最为小说所乐道并成为志怪神魔小说神话情节的构思依据。  相似文献   
6.
7.
论刘璋张鲁     
刘璋、张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老资格的军阀。兴平元年(公元194),刘璋之父刘焉死,"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陈《志》卷31《刘二牧传》),至建安19年(公元214)为刘备所灭。张鲁早在刘焉时代即为汉中督义司马,奉刘焉旨意,"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同上),封住东方入川门户。刘焉死,张鲁"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同上),鲁遂据汉中与刘璋为敌,建安20年为曹操所灭。两人都割据了二十多年。其次,两人在20多年间都一样无所作为。张鲁盘据东川,刘璋盘居西川;两川皆民殷国富,有四塞之险,资源与地理条件极好。而在他们割据的20多年间,正是大小军阀在北、东、南各地进行剧烈的兼并鏖战的时期,不要说二袁、刘备、吕布、孙  相似文献   
8.
“江湖禅宗”是对中唐时代形成于江西、湖南两省的禅宗马祖系、石头系的总称。由于两系同宗共祖德宗法亲情关系,故一体化倾向十分突出。正是这种一体化造就了江湖禅宗基地的巩固繁荣和北伐东扩的胜利。本文论述江湖禅宗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兴盛局面和对禅宗发展的巨大贡献,结穴都在它的一体化上。“江湖禅宗”一名,就是对它们一体化实质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本体”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指世界的最高存在或日终极存在,它是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一切宇宙现象的起源和归宿。它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中国传统哲学对“道”的理解分成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心哌一样,印度大乘佛教的本体观,也大分为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民派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主客观对立,贯穿于大乘佛教史前、中、后三个时期,渗透在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和宗派中,使大乘佛教的义理显得极为矛盾复杂,只有理清它们在本体论上的归属有不同本体论的各自内涵,才可以读懂佛教经典并清理佛教的思想史。本文正是个人读佛经的一点醒悟,将它写出来发表,也是为了给初读佛典者提供了一个指路标号。全文中选几部重要经典来纺织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状,只是一种举例性的钩勒,意在简明易晓而已。  相似文献   
10.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