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小军 《今日教育》2014,(11):2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针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讲话,使古诗文教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人们关注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所在。而对有效性的判断,显然又涉及到评价有效性的标准,即古诗文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拼盘”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形式上围绕一个共同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但在内容上各学科之间却“跨而不合”或“合而不深”,在结果上则难以导向对主题的深度理解。“拼盘”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学科性与跨学科性客观冲突、主学科与相关学科不同立场的博弈、预定设计的实践性调适的结果。“拼盘”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样态的拓展与丰富,也可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积极稳妥落地。同时,它也可能带来一些缺憾:引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误读,难以彰显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应有价值。基于以上反思,当下乃至未来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既应主动实施“拼盘”,又需积极超越“拼盘”。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生活经验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前各种流行的语文"生活化"口号,如语文教材"生活化"、语文情境"生活化"、语文教学手段"生活化"、语文评价"生活化"等正是体现了以上这一理念。然而,笔者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进行  相似文献   
4.
阅读课长期等同于语文课之事实,致使阅读教学承担了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几乎所有语文教学任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历史角度来看,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古代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写作的附庸以及建国初期我国对苏联语文课堂教学的片面学习。从现实角度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独立口语交际教学体系的缺席、作文教学质量堪忧以及学生作文能力本身的重要性等。为寻求这一困境的现实出路,教师应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别专用于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可鉴定为:基于工具论的视角,将生活经验视为课程内容学习的手段;基于目的论的视角,将学生生活经验视为课程目标;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将课程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当前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价值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学生缄默知识,正视学生生活经验;拓宽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经验;课程内容观照生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6.
7.
8.
以整合为视域建构阅读形态,可改进当前一些阅读形态的相互僭越,并有效落实“多读书”任务。整合视域下的阅读包括语文学科阅读、跨学科阅读和超学科阅读三种形态。语文学科阅读应以整体语文学科为视域,其读书任务可从将阅读作为目的的学习阅读、作为工具的促进表达、作为过程的深度解读予以落实。语文跨学科阅读是一种围绕主题,整合语文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以及相应社会生活资源,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培育学生跨学科范畴内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素的阅读形态。其读书任务落实的关键在于围绕既定的主题开发各个学科以及相应社会生活资源。语文超学科阅读以生活为指向,旨在“通过阅读来生活”,以增进生活认知、提高生活品味、丰富生活体验。语文超学科阅读可运用以现实生活大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大单元阅读进行落实。三种形态均有存在的价值,不可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9.
<正>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竟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当老师了!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了!"这话令笔者不禁想起,以前的语文教师总是说越教越顺手,越教越  相似文献   
10.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诸般争论实质上是各种文化之争.历史上“中体西用“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都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改革造成了不良影响.文化自觉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把握现代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研究域,力促课堂教学的本土化生成,在研究范式上坚持“形而上“的理论研究与“形而下“的实践研究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