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崇古重史、“古训是式”的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左传》顺应时代之要求,借助人物言语大量、频繁地征引历史和经典,形成独特的征引叙述模式。这种征引以历史为榜样、规范,把历史当作经验,依仿历史的样子去做,或以历史为借鉴说事,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经典的征引囊括当时的《诗》、《书》、《易》、《礼》、《志》等,尤以《诗》、《书》为多,另涉名人言和谣谚。赋《诗》言志,引诗(经典)证事论理均“断章取义”,以我为主。征引模式经战国中后期至秦汉“诸子”的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以解经注经面目出现的学术思想,对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对虚构叙述(包括文学的自觉)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仪式是一种象征,储存和积淀了大量的文化、传统的信息,并以其突出的实践性特征成为社会行为的一种因素和社会活动领域的一种积极力量。《西游记》以唐僧四众西天拜师取经结构全篇,以历经种种磨难的考验为中心,向人们展示了于其中隐含的文化内蕴:师父就是师父,隐喻着规训、规范、秩序、传统,看似软绵无力,却有着巨大无比的惯性权威;徒弟还是徒弟,无论其有多大本领都必须在规训、规范、秩序、传统的操纵下完成对"意义"和"精神"的追求。于是由佛祖如来导演的这一场拜师仪式实际上演绎为各民族乃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过程,各民族乃至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完成过去、来到现在并走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是一个辞令兴盛的时代,辞令兴盛缘起于诸侯的争霸、士群的崛起,同时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是其中重要的助推剂。春秋重礼,故辞令温文尔雅,含蓄委婉;战国逐利,故辞令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相似文献   
4.
骈文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文体,不管如何发展和演变,其特征均为"骈",即对偶、典故、敷藻与调声。对偶体现建筑美,敷藻则具绘画美,而典故两属之,都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唯调声乃指向听觉效果,具有铿锵的音乐美。对偶、敷藻、调声都属形式层面,只有典故独担叙述、抒情、议论甚而写景的重任,典故叙述就是用过去的事和过去的话包括这些事、这些话所发生的特定环境语境、所指涉的特定的人、事、物等与文本创作者所处之现时性的人、事、物及特殊的环境语境形成一种同构,通过典故思维,以故为新,以古况今,来叙说现今的人、事、物、情。骈文之"极则"乃六朝,骈文之"正轨"、"正声"当为庾信,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恰是典故叙述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5.
《左传》特别擅长于叙述战争,可谓篇篇换局,各各争新,为战争描写确定了一种基本的叙述模式:战争结果的预先告知,叙述者并不特别留意接受者的感受而以预言的方式先期透露结局,带给接受者另一种惊喜和享受,那便是对战争胜负原因的追究,包括着重分析战争的起因、集中叙述战争双方胜负的缘由以及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如此,战争过程就变得省略简洁,或以战前的谋划、或以战后的说明替代战争过程,即使个别战争过程没有省略然也相当简洁,能做到逼真动人。此种战争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左传》开创的梦叙述范型在保有殷周巫史记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权力叙述之开拓 ,揭示梦及释梦成为权力拥有者垄断产品的真正原因乃在于梦能使他们的隐秘需求转化为现实并可藉口释梦牢牢地控制住社会政治斗争的主动权 ,以便狙击敌手获信民众。为此 ,《左传》把梦变成了书写预言的工具 ,并以多样化的预言性叙述方式 ,通过史实或经验告诉人们梦作为预言的准确性 ;其释梦的方法则以象征性叙述为主 ,把梦中出现的各种视象置换成其所象征的内涵 ,表现出单一对应和复杂交叉之关系。自春秋以降 ,梦的权力叙述更多地是在历史叙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而梦的预言性象征性叙述却在虚构叙事里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大量记录卜筮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筮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筮叙述模式。卜筮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巫史主体地位的失落。卜筮叙述存在蜕变为形式,存在的意义消失退隐,衰败的卜筮叙述被迫走下神坛,充当起统治者障人耳目、愚弃民众的工具。由此导致了卜筮叙述系统的分化,《左传》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借助卜筮叙述表达对历史及事件的态度,历史的卜筮叙述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过去一系列事实的呈现,而且作为既成事实的预言式展开进入我们的视域。它扩展了情节的张力。造就了结构的回环,增加了故事的弹性,对后来的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作品均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9.
《诗》从有意识的累积———采诗、献诗到最后编定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明确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强化推广过程 ,并被纳入礼的范畴 ,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正是在此目的的导引下 ,《诗》最初的流播是自上而下、自王公大臣而诸侯卿士、自统治中心向周边辐射并呈现出中心坍缩、边缘扩张的景象 ,而围绕此目的的“国子”教育导致《诗》之《雅》《颂》在流播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此目的还造成了《诗》最初之接受只能是功用性接受和阐释性接受 ;这种接受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 ,并不是对《诗》的被动记忆和理解 ,而是主动地参与和发挥 ,虽为后人理解《诗》原意设置了障碍 ,却替《诗》的接受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神话产生的同时,神话意识即萌生其中。这种稳固的神话意识代表了一种集体的精神,形成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世代相传,在后代的心灵中回响激荡。中国的神话意识由于奴隶制的早熟及神话的历史化伦理化而被消解、剥离和侵蚀,经历了失落的窘境。但中国神话意识从失落之时就踏上了漫漫的回归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绵延千年的中国神话意识重新高扬,一批神话研究者把神话意识纳入现代思维轨道,思索和追寻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更催生着中国神话意识的勃兴和发展,许多中青年学者卓有成就的研究,使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神话意识对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走向强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