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学生如何学习的观点同样也适用于教师的学习,这意味着教师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也是有阶段性的。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处理经验的。很显然,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的观点看,教学理论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教学理论发展研究的阐释,是指研究过程中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的确定。反思是在更深层次上,通过分析性、批判性思考,将教学现象、教学事件中隐含的本质性因素外化和明确地表述出来,揭示其普遍性和必然性。教学论的价值取向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纯粹理论的态度,文化转向研究,生活领域关注。  相似文献   
3.
4.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现的提出,既有其理论依据,也有现实意义,它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公体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到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只有贯穿一务"以人为本"的主线,才能更好地达到公体课的教育目的,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视域中的教学论研究:尴尬与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整个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场域,应该说,这个场域为教学论的发展也提供了作为的空间。但是在课程改革的场景中,课程研究和课程话语体系的繁茂似乎已经成为主流,人们很少再听到教学论研究的新的声音。教学论出现了诸多的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6.
课程观念是人们思考课程问题所获得的结果,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教师是课程观念的主体,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出发,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不断生成的过程。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观却被一些外在的因素所制约,如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评价制度以及教科书的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表现方式不同。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教书和育人达到教育的目的。育人涵盖在教师教书的过程中,在"教"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核心内涵包括教育信念、教学智慧和教师的自我反思。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时代发展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期末操行评语是班主任向学生实施情感诱导和对学生一学期来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中肯评价,也是德育较为普遍又有重要意义的方式。较好的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肯定,也应是一面“镜子”,能真实准确反映出不同学生的言行、表现,让学生看后心悦诚服,让学生家长看后觉得评价恰如其人,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家长培养子女指出明确方向。由于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异同,自然导致学生思想表现错综复杂,甚至形形色色,学生的操行也就存在着优与劣、进步与退步、积极与消极等的差异。因此,班主任在为学生写评语时,应注意评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充分利用评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补充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不断挖掘。教育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塑造,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慧霞 《甘肃教育》2004,(12):11-12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效果和师生双方的认知与共同成长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