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是在哲学、心理学有关“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把“自我”看成是能动的、积极向上的统一性,认为“自我”的力量是巨大的,强调自我潜能与人性的充分发挥,充分展现了人类善良、自由、积极向上的一面。但由于忽视社会化、脱离社会实践,这种自我实现最终只是一种虚伪。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我实现主不开社会实践,是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人格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使用镜像反眼跳范式,利用眼动技术对34名五年级儿童(年龄匹配组17人,阅读障碍组17人)在内外源线索条件下的眼跳表现进行了考察,以进一步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只有在外源线索条件下,阅读障碍儿童的正确眼跳潜伏期长于正常儿童;阅读障碍儿童在两种线索条件下的眼跳方向错误率均高于正常儿童;阅读障碍儿童的眼跳平均速率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和眼跳缺陷可能是导致其阅读困难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3.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语篇阅读中的笔画数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识字量测试、拼音测试、阅读理解测试、正字法测试、快速命名测试五项测试任务从小学五年级120名学生和小学三年级132名学生中筛选出五年级11名阅读障碍生和三年级12名能力匹配生,利用眼动技术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篇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及其视觉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总注视时间三项指标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目标词的眼动指标上也差异不显著。两组被试均发现显著的笔画数效应。以上结果支持了发展性阅读障碍只是一般的发展落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聋人和听力正常人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实验对聋人和听力正常人在语言理解和生成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聋人虽然在书面语的输入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能力显著落后于听力正常人 ,但其在手语的输入、输出条件下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能力与正常人的口语相比无显著差异 ,甚至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几项指标上成绩还略高于听力正常人。另外 ,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支持了聋校双语教学的主张 ,提倡使聋人在聋文化和听文化中成为自由生活的双语平衡者  相似文献   
5.
对视觉场景中突然出现的刺激,人们会不自觉地发生朝向目标的眼跳。反向眼跳是指,当目标出现时,要求被试眼睛跳向与目标位置相反的方向,这一过程包括抑制反射性的朝向眼跳,并计划和执行反向眼跳一系列相对复杂的认知加工。本文主要阐述了反向眼跳的生理机制、研究范式、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反向眼跳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负性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起着重要的警示作用,本实验研究采用情绪图片作为情绪信息的来源,利用返回抑制的范式,对负性信息是否能自动捕获注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负性图片为有效线索时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图片为有效线索时的反应时,即在负性图片为有效线索时出现了返回抑制现象.本实验证明了负性信息能自动捕获注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