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的重要意义。当前,如何提升课堂效率是高中数学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而提升效率的关键是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此,结合高中教学目标,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并探讨了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旨在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动产登记制度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动产登记制度在登记效力、登记机关、登记程序以及登记责任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动产登记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动产登记制度的健全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和指引.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发现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一个新颖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 ,常常来自对问题中所涉不同知识背景之间的联想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去联想 ,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强烈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鼓舞学生主观能动地思维,自觉积极地参与。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体会:一、创设惊奇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案例1、在教学对数的计算时,可创设如下惊奇式教学情…  相似文献   
5.
真菌接合孢子囊的形成及特征观察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之一.采用蓝色犁头霉"+"和"-"菌株为实验菌种(取代以往常用的匍枝根霉),并以"八"字型划线接种,同时拍摄了该菌种形成接合孢子囊的5个生长阶段典型特征的显微镜照片用于实验教学,不但减轻了以往匍枝根霉孢囊孢子等易污染实验室环境的现象.也避免了该菌种对培养温度较敏感、常易引起实验结果不理想的状况.同时使学生知识学得更活、更扎实,并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提高了该实验教学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稳健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中国金融监管应当如何转变监管理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制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文章试图从金融监管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从法律角度提出一些完善金融监管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测菌管是一种适用于水、化妆品和涂料等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分析的产品。测菌管具有简便、快速、较为准确等优点。在国内首次将测菌管应用于学生的微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不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野外环境水体中微生物数量分析的较新方法,并且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参加了一次数学公开课、观摩课教学活动,听了部分老师的评教发言,大多是一个模式,总是先列出许多优点,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环节清晰”,“板书工整美观”, “教态大方自然”等等,似乎整堂课无可挑剔。人遗憾的是,在谈到授课教师不足时,有的教师还强调“当讲必讲,要怕多讲,不讲学生就不明白”的思想认识。显然,我们的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这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课堂教学是不符合当今教育理念和课改精神的。其实,一堂好的数学课绝不是照本宣科,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体现教师本人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9.
概念是几何的灵魂,牢固掌握概念是几何入门学习的基础。几何一开始就遇到大量的基本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线段的中点,角、角平分线、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垂线,平行线等等。这些概念是学好几何必备的基础,必须十分重视,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数学学习上,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新颖的、独到的,而不是对已知方法的模仿与重复”.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个好的、新颖而有创意的设想或解题方法,常常来自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知识背景之间的联想,或者是新旧问题之间的因形式相似或内容相关而产生的联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