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介绍了多层分布式结构的特点及采用分布式技术开发的高校教材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存在和发展,既要借鉴西方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的传统,确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学术运作方式,又要吸收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传统社会科学的重思和否思的成果,避免"现代性"的后果,建立具有本上意识和特色并能与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开放社会科学。没有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场域而独立存在的社会科学场域,任何从一极走向另一极的文化霸权都不能替代真正的学术交流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4.
现代西方各种经济理论的核心课题,就是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基础之间如何达到有机协调发展,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场所和供需双方经济活动的中介,必然在二者的有机协调中发挥突出作用。完善健全的市场及其运行,能使供需双方在追求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中,达到稀缺的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借助与市场相适应的宏观调节,能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建立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克服旧体制下的弊端,又能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基础之间的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全部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不同于意见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分门别类的"科学的知识"及其体系,以解决他那个时代凸显的总的哲学问題--知识论问题.他的本体论和逻辑学都是力其哲学知识论服务的.他把能"说明事物的原因"、"事物必是其所是"、"不能异于自身的必然性"的东西赋予"是"的范畴,然后以这些范畴作为分析工具和逻辑基础,进而上升到演绎推理的形式以建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是证明的,要做到这一点,科学知识的对象就只能是能说明事物发生的原因,说明事物必是其所是、不能异于自身的具有普遍性的"是"的本体.不同"种"类的本体,构成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知识门类.  相似文献   
6.
传统知识论一直是寻求确定性知识并为之辩护的事业,波普-反传统知识论追求确定性知识的思路,认为全部的知识都是猜测性的,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放弃对确定性以及知识的可靠基础的寻求,在批判的反驳中推进知识的增长。波普知识论中对知识不确定性的接受与对批判理性主义的保留,对我们反思知识中传统理性主义的片面性,当代极端的相对主义和知识的本性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追求具有普遍必然的确定性知识一直是哲学和科学的主题,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当我们进入建立科学的真理、科学的确定性和思想的确定性的事业的失败而凸现知识的不确定性的时期,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应适应这一思维方式的转换而寻求新的发展定位。这种发展定位,不是像激进的后现代主义那样完全否弃知识的确定性而走向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主义.而应在二者之间寻求张力和平衡,以期实现对复杂、变化、不可逆的现实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对恩格斯的科学史观作一辩证考察。一方面,恩格斯将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把科学既看作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部分.又看作社会的文化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从而表现出其科学史观的科学性。通过与科学史中“内史”和“外史”的比较.显示这一思想的不可超越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时代性和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有限性又决定了恩格斯对科学史研究的局限性。今天的科学史研究正是在恩格斯这一可超越和不可超越中向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批判改造,从感性实践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理解,天才地作出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科学”思想论断。马克思“一门科学”的思想蕴涵着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的感性及其实践生存论,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共进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所构成的具有整体结构的复合体;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外在的表象,呈现在人们具体的生活方式中,精神层面的文化是物质层面的文化的心理聚像和抽象表现,制度层面的文化是整个文化复合体的骨骼;物质层面的文化现象是其制度规定及其实施的外在表现,制度层面的文化规定和制约着物质层面的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文化中的呈现。从社会治理角度看,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无形的,不好直接规范和治理,只能提倡;而物质层面的东西,过于表象和琐碎,只能通过体制的规定、安排和实施加以规范。当然,体制不是一纸空文,不是写在文件中的规定,而是在实际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中实际有用和奏效的制度和规则,正是这些真正奏效的制度和规则,才决定人们如何去做,才决定着真正的"人心文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