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极大的神话传说。它同梁祝故事、孟姜女故事和《白蛇传》合称中国四大传说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封建婚姻的。他们勇敢反抗天帝与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阻挠,大胆追求爱情及个性解放,甚至在被天河隔断之后仍然矢志不渝,最终感动天帝,得以七夕鹊桥相会。在故事中,牛郎织女是个性觉醒,勇敢追求爱情,大胆反抗王权势力的反封建斗士形象,这已成一种较为通行的主题模式。但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通过对一些流传于民间,较少经过文人加工的民间故事的研究及古籍的发掘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反封建主题的牛郎织女故事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最初形态。今天形成的这个主题模式,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口头流传及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本文将通过对牛郎织女故事最初形态的主题面貌的综合考察,来阐述这一故事的主题演变。以求得对这个故事的原始形态和后来完成成形态的深入了解及研究。  相似文献   
2.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3.
王雅清 《教育与职业》2006,(14):131-132
语文教育就是要强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思维训练,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鼓励他们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茶馆》戏剧结构入手,通过以人物带动故事、以人物命运变迁来推动剧情发展结构;在严肃悲剧中融入喜剧因素,在喜剧中引入悲剧色彩的结构;以及以曲艺作为串连的话剧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茶馆》独特戏剧结构及戏剧冲突.  相似文献   
5.
于坚用诗人的眼光去观照平凡世界,化腐朽为神奇,将世间万物都纳入其诗中,诗歌意象广泛,充分体现了第三代这一群体的尴尬和挣扎。在诗歌形式及语言方面,大胆创新,极大扩充了诗歌表现力。本文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近年来于坚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6.
《血与铁》是一部追朔文革记忆的小说,作品真实地记录了那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觉,描写了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的孩子是怎样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如何在与朦胧的性觉醒的搏斗之中,如何在饥饿的煎熬之中艰难地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7.
朴素平和,恰到好处的抒情节奏,激情内敛,悲天悯人的人性关怀,抒写苦难,以独特的角度体味人生重现民族历史,虚实结合,借助幻境和梦境表达情感,这是墨人在《红尘》中表现出来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8.
考察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以至文化观念引入后的当代小说的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生长乃至不断壮大的内在的发展线索,那就是当代小说对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关注,从文化的角度透视当代生活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9.
韩剧的民俗文化传播策略很成功,注重传播传统民俗精神所制约的韩国社会,强调个性、尊严,彰显人道主义,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取向成了韩剧的基本元素,相比中国影视市场中的伦理模糊,韩剧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值得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到元代呈现衰落的态势 ,“雅”与“俗”的分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领域 ,“大雅”和“小雅”比“国风”的影响大 ,西汉时雅诗得到推崇 ,从魏晋开始 ,“雅”的理论逐渐向诗歌领域延伸 ,唐人自子昂始倡风雅 ,北宋后 ,理学兴盛形成了崇“雅”的土壤。崇雅排俗 ,几成元代正统文人的一致意见。“雅正”观念的形成 ,使元人极力排斥浅俗的题材与风格 ,从而造成了雅俗的分裂 ,造成元诗的歧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