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下,教育交往空间的拓展强化着族群边界的模糊,具体表现为族际教育交往的频繁化、族内教育交往的现代化和学校教育交往的单一化,其所产生的意义是双重的,既促成族群认同中对外的积极接纳,又使得族群认同中文化内涵的弱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民族地区鹤庆县高中教育成绩斐然,高考成绩在全省民族聚居县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被称为“鹤庆教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由及历史背景,总结鹤庆中学办学模式,认为“鹤庆教育现象”在升学成绩斐然的同时,也隐含着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缺失问题,由此引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反思: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互补具有重要性。提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之间的互补共谐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4.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的白族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开放、包容”的教育人文环境;“儒、释、道、‘土’”兼具的多元教育内容;“释儒”结合的交融教育形式;制度教育与习俗教育并存的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应摆脱“工具化”的倾向,遵循“教学育人”“以评促教”的原则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建设,确立“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取向、“实践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支持系统和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评机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学校育人的魅力在于转变学生,促使其从发展的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实践中,学校有必要转变“确定性”办学思路,从学校教育的价值意义、实践逻辑、内容形式、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构建起以促进学生对象生命潜力激发、生命能力增进、生命境界提升的自由、多元、开放的学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小学审美教育普遍存在认知偏误、情感虚空、行为失范等现象,致使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失衡状态。究其原因与中小学教师审美能力分裂片面、中小学校审美教育实践应付、中小学生家庭审美教育环境薄弱无力等有着重要关系。为提升中小学审美教育质量,培养拥有美好心灵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学生对象,需要:中小学校突显美育地位,加强美育师资素质培训;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过程人本化;家庭和社区加强美育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合力互助的美育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有了新的变化,其辍学行为从被动到主动;辍学原因由"经济压力"向"价值观念"变化;学校对辍学采取的举措从"积极防控"向"消极协定"转变;辍学结果危害从"经济领域"向"文明层面"蔓延。为消解农村教育中的辍学问题,须加快社会和教育制度改革,重新激发人们对教育的热情;健全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生活离不开想象,想象渗透在生活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想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想象"以各种"图式、意识"组成的"意象"参与人类人们的生活实践,构成了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通过想象,民族地区人们型塑了一幅现实与幻想的人类图景,启发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反思。从教育学意义而言,想象对于民族地区及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现在学校教育、人生态度、社会和谐稳定等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工具化倾向,主要体现为民族教育价值的"事物化"、民族教育价值的"去乡土化"。民族教育价值取向应从"事物"转向人,人的解放是民族教育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的解放必须保证民族教育内容的共享性、民族教育方法的实践性、民族教育研究的生成性。而"位育"是民族教育发展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