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因此要确定教的内容,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其次还要顾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小说的文体特点,本土的文化特点等。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 ̄9年级)为例,这个学段的孩子处于青春初期,他(她)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强,感情细腻敏感,想象大胆开放,但是语言积累还不深厚,语感尚未形成,理性思维能力欠缺。因此我觉得语言应该是这一学段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些教师见了这惹人垂涎的“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  相似文献   
2.
叙事探究:扎根于教师日常生活的校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叙事探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教师应注重基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性知识,提出了教师实践语言特权的概念;结合个人的研究实际,探讨了叙事探究的方式和方法,强调了数字化工具在研究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申宣成 《现代教育》2023,(12):3-8+20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其目标在于促进学科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创新、沟通、合作、审辨等跨学科素养。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教学方法,在技能训练、组织形态和目标指向方面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均有很强的匹配性。以教育戏剧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采用学科融合式、校本课程式和学校社团式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考语文阅读开放题与PISA阅读开放题例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PISA2009阅读试题、200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为样本,从试题数量、问题和指导语、试题难度和评分标准等方面比较了PISA阅读开放题和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开放题的异同,为中考语文开放题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育“泛人文化”的取向遭到批评和质疑,“语文知识”、“语言训练”等一度被淡出的词语再次回归语文研究的视域。2007年第10期的《中学语文教学》,集中刊发了一组讨论语文知识的文章,王荣生、王鹏伟、陈钟操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语文知识的重要性。2008年,吴忠豪在《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一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不能没有训练”的观点(《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2期);2009年,倪文锦在《正确处理和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2009年第6期《中学语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反复强调了语文知识和语言训练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新儒学是以自省、自证、自见、自知为核心的生命哲学,这一哲学思想源于其家庭、求学、从教的人生经历及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局;其生命哲学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则为自省自新、亲师取友、知行合一、胸怀天下的执著追求,其深刻意蕴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陶行知的教学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取得理论上的三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第二个突破是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第三个突破是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倡导民主教育。其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当代教师把自己角色定位为学生是社会的需要、个体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本刊今年第3期的《问诊新课堂》专栏,我们讨论了"基于标准的教学"的三个特征,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内容选择适于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以下我们结合徐智慧老师的课堂叙事,具体解析"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策略。与以教科书为逻辑起点的传统教学不同,"基于标准的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而在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又要求以课程标准为基点,  相似文献   
10.
核心素养背景下,开放性试题在全国新高考卷及模拟卷中频频出现,意在引导、“反拨”教学,真正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但相应的开放性试题评分机制却未能跟上步伐,仍以采点给分为主,存在选才之效较强而育才导向较弱、内容评价较强而层级区分较弱、语言识记评价较强而语言运用评价较弱等问题。SOLO评价法,以其精准性、可观测性、层级性,能综合提升评价精度、充分发挥试题效用、检视优化命题设置,最终助力高考语文素养导向的落地。在实际应用中,SOLO评价法可从辅助高考测评、助力真题研习两条路径优化开放性试题评分机制,细化评分标准并提供质性评价,进而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