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典型代表“建安风骨”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刘勰对“风”的具体要求应是“刚健、充实、真挚”,对“骨”的要求则是“端正、精当、劲健”。只有在“风力遒”的同时做到“骨髓峻”,才是其理想的审美范型。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是最知名的文学流派之一,它的产生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是西方反抗科技与智(理)性对人的侵蚀,倡导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的结果。文章从浪漫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入手,运用中西文化比较方法,分析中国近代以来对这个重要文学流派误读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吴趼人是晚清著名小说家,也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最后他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了维新派小说理论的对立面。以吴趼人的《恨海》为例,揭示吴趼人在创作上悖离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原因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4.
白红兵 《考试周刊》2014,(98):26-27
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打破学科本位,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有发展。如何才能有效拓展高中语文课堂呢?作者主要从教学经验出发进行探讨,期望语文教学能更有效、更实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流派,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二者产生的时间、地域、文化心理背景截然不同,应无什么联系。但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屈光先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5期的文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时代就存在(成熟的)意识流作品。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出个人的看法,与屈光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6.
“典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一般解释是: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某种范围的共性,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在叙事性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中,能否成功地塑造典型形象被看作是否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关键性因素。然而,随着文艺学的发展,“典型”在实践中的弊端正日渐凸显,本文试图就个中原由作一粗浅探讨。“典型”这个概念产生得较晚,但是早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们就对此有所涉及,如亚里斯多德就曾指出:“不同阶级的人,不同气质的人,都会有他们的不同的表达方…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思想之"善变"令人瞠目,被康有为斥为"流质易变",革命派报刊《民报》更指其为"蝙蝠名士,反复小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将其"善变"缘由归结为康有为的制约和他自身的个性因素,实际上这是强调当时变化万千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梁启超身上的折射。文章立足史料梳理,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和梁启超自身性格,分析梁启超一生之变及其内在脉络,进而揭示梁启超"流质易变"的内在根源在于其始终不变的救国热忱之上,再加上黄遵宪的规劝和他本人极富感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按照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意义的实现方式在语言中体现为词的连接方式,即句子的结构。但面对传统汉语写作,这种观念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因为汉语写作有时并不依靠词的连接方式,而是依赖意象叠加所营造的画面呈现意义,这种写作方式与汉字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有着巨大作用,也是形成人的性别认同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性别认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性别偏见与刻板化现象及影响,思考如何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0.
以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观点"图像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概括诗歌的本质,再从诗歌画面与场景入手,总结当前诗歌教学应具备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相应的理论素养,明辨诗歌文体特征,处理好知识、审美和人生三方面的关系,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