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章会垠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99-104,110
具有神性性质的黛玉形象的价值,在于它指向了"献祭的替罪羊"这一人类文化原型.这种价值,通过黛玉之死而得彰显;黛玉之死,是一个神话,一个寓言,一个象征,一个仪式.黛玉原型是植物精与替罪羊的合一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黛玉之死与"送走死亡"民俗的合一.  相似文献   
2.
女性之美与女性尊严的讴歌——《陌上桑》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诗以浪漫喜剧作为基本构架,融入反讽与讽刺喜剧的因素。在喜剧情节的展开中,塑造了一位既可爱又可敬的“胜利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画廊所特有的阴郁和灰暗,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和悲剧意识彰显出"人的终极有限",从而宣告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①"人的自觉"的本质性内涵--"我会死"以及<十九首>的作者对它的感知;②<十九首>所表现的汉末知识分子种种"朝向死亡的自由"亦即对生命悲剧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为一种"悲情现世主义的浪漫情怀";③在此间所产生的惶惑与绝望,彰显出对一种"伟大信仰"的渴求.  相似文献   
4.
乐游原作为失落的帝国的象征,不仅激发起晚唐诗人小李杜深刻的现实忧患,还引发出诗人对宇宙、历史、人生的“繁华-衰落”命运模式的悲情体验和宿命论式的认知。在这种由同一符号的内在规定性所导引的共同情思之外,诗人创作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两诗在风格、意象等方面呈现诸多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5.
丧失道的本体感受的个体,如何回归道,实现与道合一,亦即“体道”,是庄学的重要论题,也是庄学对老学的重要发展。本文认为庄学描绘了一条体道的路线,并标示出这条路线上的几个重要坐标,这就是从“绝圣”、“弃知”的“破”开始,经由“齐物”、“安化”的“立”以及“心斋”、“坐忘”的超验觉照的内省功夫,最后到达“撄宁”———体道者在应接现实时所应有之态度———的全过程。这是一条“日损”的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6.
《东山》与《采薇》十分明晰地描画出周人心目中的战争影像,透过这一影像,我们领悟到周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知: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人类集体的愚蠢与疯狂,是对人性的亵渎,是毫无意义的杀戮,是永不能平复的心灵哀伤,是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对战争的任何形式的美化都是对人类的犯罪!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自然人格、社会人格、文化人格。在不同个体那里,构成人格的三个部分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方式有着较大差异,因而对应性地呈现出不同的外在人格形象。就欧阳修而言,其自然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情痴”,其社会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是“太守”,其文化人格对应的外在形象则是“醉翁”。正是“情痴”“太守”“醉翁”三者的融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欧阳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