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童洪星 《教学月刊》2015,(Z1):70-73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引导”请各位语文教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教别人学语文的人,我们自己应该有较高的语文水平,那么,我们的语文水平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吗?当然是,但仔细想想又不是。我们的语文水平归根到底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多读、多写慢慢形成的。从教多年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即便把语文教师上课讲授的东西全部接受了,甚至消化了,也不一定能把语文学好。有些学生听课笔记做得很好、很详  相似文献   
2.
正一、考点的选择高三复习,说是一年,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八个月,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时下一些教师的高三语文复习,严格地按照考纲进行"地毯式轰炸",一个考点一个考点过关。看似精细,实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效率是低下的。我们不能为了复习而复习,而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口上。考纲中的有些考点,如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等,根本没有规律。这些考点能不能过关,其实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的上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平时的积累,看学生题目是不是做得足够多。严  相似文献   
3.
高三语文后期复习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有一个通病,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消化巩固不足。印刷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复习资料的泛滥,每个语文老师手头都掌握着非常丰富的资料,一些老师被泛滥的资料弄得眼花缭乱,觉得这个很重要那个也扔不得。其实,要提高语文复习的效果,“多做”固然是必要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多巩固多消化恐怕更重要。每套试卷,每份讲义,机械型的题目(如字音、字形、词  相似文献   
4.
一、“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法宝。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承传不衰的圭桌。于是几乎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对“多写”的指导,一周一篇命题作文,细细地批改,精心地准备,认真地讲评。此外。还要指导同学写日记,指导同学写随笔,总之是“写得越多越好”。但在另外两个字“多读”方面,除了.一味地将其重要性予以强调,说一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话之外,大多缺乏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分析《长亭送别》中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今多以“多情,体贴,鄙视功名,爱情至上,具有叛逆性格”作结.此说援引人教、苏教版教参观点,颇为一线教师认可.但对其中“鄙视功名”一说,笔者深以为疑.  相似文献   
6.
徐松先生的《新诗鉴赏三步曲》(《中学语教学))2000年4期)介绍了他本人教授《致橡树》的过程:品读节奏美一领悟意境美一比较异同欣赏主题美。笔对这“三步曲”颇为赞赏,以为深得诗歌教学三昧。但在《致橡树》所表现的爱情观的理解上,却与徐先生有些不同。徐先生认为,“第一层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批驳种种世俗的感情观,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表达了六个否定”,“第一层中六个否定句中的‘不像“不学“不止“甚至’  相似文献   
7.
一、洋洋洒洒写了2300余字,为何还说“我说不出话”? 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收尾很是令人费解:都已经写了2300余字了,文章都已经写好了,为什么还要说“我说不出话”?难道这2300余字就不是‘话”?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助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上新台阶,现从2012年的第二期开始,我刊增设《名师论坛》栏目。栏目紧紧围绕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名师的专业引领,为广大读者提供与名师、专家共同切磋“教艺”的理想平台。  相似文献   
9.
高五册蒲松龄《促织》开篇云:“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关于句中“宣德”二字,课本注解说:“明朱宣宗年号, 1426— 1435年。”这个说法不妥。明朝国姓朱,但一般人平时都习惯于说“明宣宗”,未闻“朱宣宗”,就好比唐朝国姓李,我们一般都称“唐太宗”不称“李太宗”一样。通例,国姓一般冠于国号前,诸如“李唐天下”“朱明王朝”等等。因此,课本注释“明朱宣宗年号”应改为“朱明宣宗年号”,或者再简洁一点,改为“明宣宗年号”。 “明朱宣宗年号”辨正@童洪星$浙江省兰溪市一中! 321100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