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When一词在英语语言里十分活跃,使用频率极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when组成问句来询问某一动作或某事件发生的时间,如:“When did you go there?”在书面语里,When一词显得更为活跃,其意义、作用也更广、更多。只要我们稍作统计,就不难发现此词在语言中的活跃程度。以英国小说作家毛姆的小说《人类的枷锁》中的第36章和37章为例,在篇幅仅为14页的两章中,带有when的句子就有31句。而且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when具有着不同的意思。一般地说,when用以指代时间,相当于at what time,(of time)at or on which,at the time,at which等等。但是,在很多情况下,when并不用于指代时间,它具有许多其它的诸如since,seeing that,although,if或considering that等意思。从语法功能方面讲,when可以在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农村区、乡初中英语教师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和分析得出 :目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英语语用能力不甚理想。如何弥补这一缺陷 ,提高他们的英语语用能力水平 ,应成为继续教育和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继续教育两方面着手 ,培养他们的语用意识 ,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纵观我国近代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当推严复的信、达、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相似文献   
4.
培养立足地方、面向世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21世纪地方高校外语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的课程设置,加以先进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应从文化的角度观察语言,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当前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文化语言观”的观点.它要求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大量接触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基于这一观点,如何认识、重视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其文化习得意识,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对此曾在前文中做过一些讨论,本文试图另从教授英语习语(idiom)(这里取其广义,包括谚语、格言等)这一角度,探讨如何把文化教育贯穿于其中.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学通常力图解决该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对繁杂的文化信息要注意处理的层次性 ,不断探索和运用相应的处理手段 ,使语言教学与学生的文化学习达到有机结合 ,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泛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的目的是扩大阅读范围,增加词汇数量,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英语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具体地说,泛读课是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和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掌握阅读技能,培养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但在目前的泛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分析语法和讲解词汇上,把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用来解释课文,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广泛阅读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结果是学生只满足于所教课文(篇幅极有限)的阅读与理解。由于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学生的阅读速度缓慢,不  相似文献   
8.
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全文分析了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构思。  相似文献   
9.
英语短语动词在英语语言中出现频率极高,但它多变的组合,众多的词 义往往给学习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分析其误法特征及语义特征是学习把握英语短语动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学语言,比如学英语,在某些人看来,就是掌握它的语音、语法、词汇。认为这些东西掌握住了,英语也就学得差不多了。持这种看法的人显然是深受传统的工具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其实,这种狭隘的“工具观”,很容易将人们引向只注意对“工具”本身,即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研究,而忽视研究语言系统之外制约语言的因素,如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这种工具主义语言观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学生自感掌握了语言这种“工具”,却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时常感到这一“工具”使用困难,而难以达到交际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