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大文化观追求一切从文化出发,最终促进文化的发展,对乡土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前,在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过程中,乡土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文化危机.乡土教育要传承的文化根脉趋于弱化,乡土教育要营造的文化氛围日益冷淡,乡土教育要创设的文化情境濒于陷落.基于此,创新文化传承模式,激活社会、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重建文化情境是大文化观视域下引领乡土教育的文化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客观世界所呈现出的本体存在与应然样态。作为教学的文本具有客观性、接受性与认同性。由于对先验内容的观念体认,召唤结构的内发生成,共生互融的认同语境,使通过文本的教学得以可能。基于文本接受的教学认识逻辑,应回归知识本体,对文本进行由博返约;激发召唤结构,生发基于作品的动态文本;追寻期待视野,涵育共生性的对话交往,从而实现主体与文本的共存。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课堂不仅是一种课堂形态,也是一种课堂理念、课堂结构与学习机制,它是课堂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阶段的标志。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多维理性,实现学习型课堂三个维度的合理与均衡建构,就要将课堂目标资源凝聚成课堂愿景,重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从单维学习者角色向学研一体的双维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5.
新课改十年经历了连续四次争鸣,其实质就是双方破与立的博弈,即新课改是实然改革还是应然愿景。不可否认,新课改理念本身既存在理想超前的事实,又遭遇付诸实施艰难的现实。因此,新课改既要加强主体能量的提升,增强适应性,还要注重自身问题的修正,增加适切性;新课改需要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智慧,既要强调尊重现实与继承传统,更要寻求公众认同,获得改革合力,形成改革自觉。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课程体系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高校可根据学校的科学定位来构建课程总目标,根据社会需要来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学生实际经验和需求来选择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7.
当前乡村学校在文化特征、文化氛围、文化追求和文化取向等方面的现实状态与城乡文化一体化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也与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文化诉求相背离,其表现出的高期望与高压力的文化危机又与安于现状的文化情结相对立.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着力点,以特岗教师工程为切入点,立足乡村学校文化再造与更新,促进乡村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适应,以求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素养介入、素养悬置、素养内嵌三种方式,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目标也要相应地进行转换,以实现渐进式的素养培育目的。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未能消解单学科目标与跨学科理念之间的矛盾,使素养机械介入;对素养未适切性悬置,模糊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先次序;素养缺乏融入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嵌标准,导致素养的盲目介入。因此,应通过逆向介入、还原本体、内容分类等方式将学科核心素养精准地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中。  相似文献   
9.
10.
纪德奎 《中国教师》2007,(12):47-49
教师专业礼仪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它是以继承、创新和发展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尊重、关怀和教育学生为宗旨,以构建和谐关系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它具有综合性、独特性、教育性等特征。通过礼仪制度导向、人文环境陶冶、个人行为反思、自身内涵发展等途径对教师专业礼仪进行重构,是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