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巨大的重塑作用.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彝族年的网络报道追踪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网铬传媒的“显微镜”下逐渐发生着蜕变,这其中既有“因网络”而“变文化”的被动文化重塑,也有“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成为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台,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解殆尽,最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  相似文献   
2.
深入了解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及意义,分析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广西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生完成学业发挥积极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表现悲凉意义的火把节,成为包括祭天神、祭祖和丰富娱乐内容在内的节日。在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在不断增加的语境下,以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有机内容。在休闲文化资源中,包括节庆的传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休闲资源。彝族火把节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被加以利用,从而在休闲经济时代发挥新作用的。但当火把节以发展经济为主导,完全由官方导演后,应当重视这种文化资源供给者即彝族乡民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楚雄彝族文化史》一书以楚雄彝区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区"的文化理论看,这是对彝族文化研究切入点的一个创新。在具体的研究中,全面描述研究中有重点,对楚雄彝区文化研究较为全面,具有地方名片特点,而从行文上,具有大众文化特点,从文献传播角度看,大大的提升了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5.
"尔比尔吉"作为彝族交际中的一种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俗语,在四川彝族及云南部分彝族中的运用最为突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的文化信息十分的丰富。从文学的角度看,尔比尔吉以诗体韵文的形式表现,表现出彝族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在尔比尔吉的"韵律"上,表现出"押音节"的民族特色。其实,这种在四川彝族中称为尔比尔吉的语体,在云南、贵州等彝区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支格阿龙》作为彝族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之作,广泛流传于彝区。从滇、黔、川三省彝族有关支格阿龙事迹的文本展示看,四川和云南的相当简略,主要表现在射日月和整治毒蛇等自然灾害方面。而在贵州彝区流传的文本,则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支格阿龙在统治者的领导下,消灭敌对势力,整治社会秩序的行为和过程。三省彝区的《支格阿龙》文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川、滇操北部方言的彝族中,主要表现为与大自然的斗争,贵州彝区则表现为与社会势力的斗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