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会即人的集合体,研究社会必须研究人。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这是由人性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态,需要新型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谐社会主体与之相适应。在哲学视角下,从人性假设发展轨迹、理论依据以及科学理解三个方面对和谐社会主体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可以丰富人学的当代发展内涵,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下社会主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是提升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设置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测评体系,作为指导思想的评价理论(理念)至关重要。全面分析"发展评价理论",应阐释"三重维度"的科学内涵、"三大板块"的基本内容、"七个结合"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科学设置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测评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综观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具有较好的国内外环境,但也存在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学界普遍认同的西方社会的“冷战”屏障、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硬实力支撑力量的薄弱外,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界定、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三个问题更是不容小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下硬功夫。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评价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聚焦于学生学习效果。这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以国际教育评价发展新趋势为背景,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展开新的思考:评价范式实现从"供给者本位"到"需求者本位"的转换;评价理念及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评价目标要达到"教与学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以及"知与行"的统一,为建构新的评价理念与体系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型评价理念,必须实现“供给者本位”转向“需求者本位”的范式转换,实现“教与学”、“真理与价值”以及“知与行”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效果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6.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认真总结经验,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学科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多年的发展进行整体性、连续性思考,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重大问题,即:重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强调为什么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反复推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什么;合理布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成功转化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系统功能的发挥及其过程的有效性的确定,依赖于其影响因子对系统或者过程的积极作用。因此,全面、客观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的影响因子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转化过程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