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只有具有良好的概括能力,才能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使数学对象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以.使认以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为数学学习的迁移、知识的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一本文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从知识的建立、知识的系统联系、知识的深化三个层次谈谈小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争论,产生了对教育实践的逻辑、策略的关注。在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分别形成了“理论实践”、“制度-实践”两种规范体系的分析框架。理论逻辑的特性限制了“理论实践”分析框架对教育实践的把握;而“制度-实践”的分析框架仍然难以解释日常教育实践的丰富形态。针对上述两种“规范-实践”分析框架的“解释残余”,引入“表达实践”的分析框架,尝试揭示教育实践在与理论、政策的张力乃至和“表达”的背离中自身独特的逻辑,并重新审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教师教育行为失当现象的一种观念上的矫枉过正,“赏识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方式上的普遍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界的主流话语,且有“惟我独尊”的趋势。对体罚行为的口诛笔伐,使得“惩罚教育”也逐渐被排挤到教师们不敢靠近的雷池边缘。但根据学习原理,学生的不当行为是无可避免的。作为对违轨行为的一种处分,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我赞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可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高校要从构建实践性培训课程体系、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搭建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共享平台等途径来提升和管理高校辅导员的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5.
知识观是对人类知识总体的认识、态度和根本看法,它构成教育的基础。从知识与道德、权力、政治等的外在联系角度来看,思想史上关于知识的诸多命题,成为构建不同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而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近代以来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知识观是一种简单性知识观,20世纪下半叶复杂性理论兴起,将导致一种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催生教育的变革,以复杂性知识观为基础,将在教育内容设置、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建立一种新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师资的均衡化是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间、校际间教师数量与质量的不均衡。在促进师资均衡化的政策实施中,形成了以促进教师流动为主的"配置式均衡"模式。"配置式均衡"旨在通过对现有师资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均质化",却存在着实践困境和根本性的难题。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需要形成一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教师愿意"扎根"学校的"发展式均衡"路径。应通过加大扶持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政策倾斜、立足于本校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增强教师对区域和学校文化的认同等政策变革,形成基础教育师资的"发展式均衡"新路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可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高校要从构建实践性培训课程体系、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搭建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共辛平台等途径来提升和管理高校辅导员的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8.
学区化管理是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各地学区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注重学区内学校的资源共享与统一管理。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视角来看,学区化管理在理念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缺失。优质均衡视野下的学区应被赋予和承担更多职能,应更注重文化和精神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学区内学校从"差距合作"走向"差异合作",形成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学区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的知识可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这种实践性知识体现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是辅导员专业化的主要知识基础。高校要从构建实践性培训课程体系、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研究和搭建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共享平台等途径来提升和管理高校辅导员的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10.
变革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政策治理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值得反思的社会正义问题。当代正义理论的发展,为从"制度伦理"视角反思教育政策正义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以当代正义理论的分配、承认与代表权的三重维度,"先验制度主义"和"现实比较主义"的两种进路为基础,建构一种多维的教育正义观,反思教育政策设计的程序正义,为教育制度"正义"构想的价值辩护,并倡导对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正义"的积极消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