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社会图像是指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有着独特的社会构造和发生方式。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直接让人学习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将人放置在一个由宗教、家庭和政治构成的连续体中,以便让人真正理解宗教的自然法则、家庭的爱欲原则和政治的契约规则。自然宗教、原初家庭和公共政治作为最基础的社会事实,滋养了人的本性和行为,也让人在连续的经验世界中接受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卢梭在《爱弥儿》第四卷和第五卷中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了这样一个连续的道德教育过程,深入诠释这一过程有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存在形态形成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教育部一再强调要给小学生减负,但是新学期开学后,郑州各类培训班依旧火爆。在兴华街南段,路两旁的商铺楼上有很多家培训机构。每到下午放学时间,一些刚出校门的小学生就背着书包直接走进这些培训机构,开始接受校外培训。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多学些知识,一口气给孩子报了三四个培训班,往往是下午放学刚走出校门,立刻又走进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刚结束,立即又赶往下一个培训班接受学习。孩子晚上回到家,还  相似文献   
3.
<正>从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起,笔者就一直在设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者才能称得上是教育家。在教育史学的书籍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被称为教育家的名字,但史书上记载的主要是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并未直言他们的哪个或者哪些思想与实践造就其成了著名的教育家。总体而言,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就是教育家,只是知道哪些人  相似文献   
4.
原始社会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形式主要有:原始宗教、神话与传说、巫术与禁忌。这些道德教育形式告诉原始初民"应当怎么做"和"如何做才是对的",因而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早期人类所采取的调整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初的道德范畴体系。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植根于原始初民的生活实践,并为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部分省市中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具有较好的自立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节制意识.总而言之,中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德性.但是,这种较高的经济德性主要局限于意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转变相关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形式.具体而言,教育者应该促使中学生的经济德性由意识走向行动,促使学生发出符合经济德性要求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6.
胡君进 《中学教育》2019,16(3):14-24
《爱弥儿》不只是一部教育论著,更是一部政治论著。《爱弥儿》一书的最大政治性特征就在于,卢梭试图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位立法者。由于卢梭旨在让爱弥儿成为公民群体中那个最为特殊的立法者,这使得在爱弥儿身上发生的教育自始至终都带着强烈的政治性倾向。而这个作为立法者的爱弥儿形象,最终得以人格化和现实化,成为了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民领袖罗伯斯庇尔。面对这样一种书斋之外的卢梭思想效应,除了要认清爱弥儿式教育具有极端放大教育政治功能的潜在危险,更是要看到其本质上是一种反民主性质的精英教育学。为此,现代社会需要建构一种民主情境的制度教育学,才能真正实现对于卢梭式爱弥儿教育的内在超越,以推动现代教育的合理发展和稳健转型。  相似文献   
7.
怀特海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学校是需要想象力的。学校需要有一批有想象力的教师,需要有一批有想象力的学生,需要有一批有想象力的校长。  相似文献   
8.
胡君进 《中学教育》2020,17(4):5-17
卢梭的儿童观作为教育史上一次哥白尼革命的地位正在遭到质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非卢梭的首创,其只不过是一场因崇拜卢梭而虚构的人造神话。然而这样一种质疑忽视了卢梭儿童观的真正革命性,即一种上帝为教育立法的神义论原则。在卢梭这里,其试图将上帝的造人意志引入对儿童自身特性的理解,并将其聚焦到儿童身上的先验善意。先验善意作为儿童身上最初的自然性,是一种先于经验并超越于具体经验的原初意志,亦是人最先被造物主所赋予的东西。卢梭儿童观的最大革命性和特殊性就在于重视并依循儿童身上的先验善意,这既体现了上帝为教育立法的原则,也意味着现代教育有了真正的神义论基础。充分思考和澄清卢梭儿童观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有助于推动丰富、多元的卢梭教育思想研究图景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人的终极关切,康德的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康德的教育理论其实是一种德性教育理论,可以看成是康德的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内的实践运用。康德德性理论的宗旨在于:个人幸福观应转向个人德性观,意志自律成为唯一的实践法则,人是目的而决非手段。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则表现为:发挥德性的内在教育价值,基于自律的道德教育,人是...  相似文献   
10.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