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地处上海市杨浦区中原小区的思源中学创办于1998年,是该地区最年轻的学校.从办学第一天起,就以校名"思源"为办学出发点,以"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为学校发展的切入口,作为学校特色形成的生长点,思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源,探建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之路,至今已走过了八年的发展路程.1998年,学校以武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尝试.2000年起,将部分民族传统优秀技艺引入学校课程,初步奠定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特色的办学基础.2002年起,我们选择了民乐、武术、围棋、剪纸、茶艺、陶艺、舞龙舞狮、腰鼓秧歌、京剧脸谱、古诗词咏诵等十种中华传统技艺,把它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在"思源"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上期"话题",教师们谈了受他们欢迎的评价方式:学校不能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依据,对教师的评价应淡化鉴定与奖惩,重点关注以促进教师未来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学校应设置多元评价标准,创设教师发展空间,强化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中要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等。 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评价教师如何看待?现特邀几位校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德育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文化之源、民族之根。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沉淀出的坚韧性、严谨性、审美性和感染性特点,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促使他们道德品质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组织了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区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等各方面力量,进行了为时一年多的调查研究,于2004年3月推出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上海市地区性的以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德育整体框架。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学校教育跨上现代化进程之际,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是上海率先对此作出的全面科学的回答。纲要也为如何正确、系统、科学地整体把握学校德育,建立了可以为每所学校共同参照的实施框架和基本蓝图。它对上海每所中小学德育发展起着一个目标引领作用。因此,在实践上对每所学校都提出了共同的新课题,即如何将落实两纲的基本要求与体现校本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既不是抛弃校本特色,简单照搬两纲框架;也不是满足于“旧瓶装新酒”,沿袭习惯的思路和做法。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有计划推进、持续实践的艰难过程。学校可以在一个阶段先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然后逐步全面推进。上海市思源中学以民族特色技艺教育为切入口落实纲要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思源中学依托自身传统特色,从课外入手,将纲要提出的课外体系“行、习、赏、唱、礼”中的“民俗技艺”加以细化,联系民族精神教育三大块基本内容(国家意识、人文传统、公民人格),形成常规化的分年级、分层次教学系列和活动系列。然后将其它板块的内容有机融合进来。在此基础上,向课内辐射,增强各学科教学的民族人文传统内涵;向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拓展,逐步创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概而言之,思源的可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依据纲要找准切入口,整体构架,面向全体学生,稳步推进,课内外全面辐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5.
德育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文化之源、民族之根.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沉淀出的坚韧性、严谨性、审美性和感染性特点,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情操,促使他们道德品质的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