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汉之际,中国的文献典籍经历了由散落到重新搜集整理的特殊境遇,兰台的图籍保管和整理功能便凸显出来。由史书令史演化而来的兰台令史便被赋予了典校与著述的新职能。  相似文献   
2.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作者为加拿大学者卜正民,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这是一本优秀的分析明代商业文化变化的社会史书籍。被誉为“一块史学艺术的宝石”,这本书在结构上进行了缜密的构思,从文献中撷取、组织、融合了所有史料,在明代浩瀚的史籍中择选出代表性人物,将历史著作的语‘言文学化、幽默化,描述了明代沸腾而复杂的商业文化全景。  相似文献   
3.
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皆是东汉时期承担校书工作的官职,后代学者常常将两者并称,认为在东汉时期同时承担校书工作,职能相同,地位相似。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发现,两者在发展源流、任职时间、任职条件、职能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对我们了解东汉时期校书官职的设置、典籍整理保护工作的情况等方面,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兰台令史与东汉校书郎共同为汉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两汉之际,中国的文献典籍经历了由散落到重新搜集整理的特殊境遇,兰台的图籍保管和整理功能便凸显出来。由史书令史演化而来的兰台令史便被赋予了典校与著述的新职能。  相似文献   
5.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人的主体情绪体现为感伤。这种感伤情怀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政治动荡的“怨以怒”,一类就是对生活流离的“哀与思”。这感伤情怀其实可以是中国种种感伤模式的滥觞。它包括爱恋的、怀归的、人生的等诸种模式,表现在“诗三百”中则是《蒹葭》式的,《东山》式的,《君子于役》式的,《氓》式的,《黍离》式的……这些都为中国学独特的感伤特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战国出土文献相当丰富,其中有诸多文献皆有称《诗》之篇名、引《诗》之诗句的现象。如《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郭店楚墓竹简》、《河北平山三器铭文》等。其中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专门论《诗》的文献。将这些文献中的称《诗》引《诗》现象进行条缀,可以更好地对战国《诗》本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战国至汉代《诗》本的变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德国诗人席勒将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不同的精神产物。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单独提出有着它自身的美学意义,“素朴”使得“诗三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难以企及的创作高峰;而“感伤”则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周易》爻辞是歌体结构的,而且属于口头歌谣创作的产物;“套语”是西方对口头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对口头文学创作形式的研究。虽然这一理论的文本根据是《荷马史诗》,但是作为口头文学的最初阶段,中国的上古歌谣——《周易》爻辞,在形式创作上也同样体现了“套语”的特征。此时的“套语”还尚未形成成熟的套语系统,但也出现了“句法套语”和“主题套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文学理论 ,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 ,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 ,“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 ,更有着下层人士对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嘲讪。基于此 ,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文献基础 ,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 ,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 ,告哀之诗 ,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10.
梁方仲先生(1908-1970),出生于广州书香门第,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关于先生的生平履历、先生对中国经济学史作出的贡献,已成为史学界耳熟能详的大事,有过许多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