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重大课题项目“基于高速 IP 网的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系统”由复旦大学牵头,八所大学参加。本课题首次提出了基于高速 IP 网的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较完整地实现了包括同步实时授课、基于 Web 的异步学习、网上辅助教学工具的集成、在 CERNET 上首次实现了跨城市的基于多点视频会议和自主开发的多媒体同步实时授课系统,在五个城市七所高校之间进行远程教育的互联和试用,效果良好,首次开发成功了具有开放式、标准化特点的基于 Web 的一体化学习环境,产生了诸多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对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反思性评价,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学科研究的学理指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存在着两大表现形态,即本体形态和方法论形态。本体形态可能表现为理论硬核、中层理论和表层理论三大方面,而方法论形态是指研究成果在分析方法上所体现的层次等级,主要分成抽出要素、抽出关系和抽出结构与原理三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理指向之目的,在于不断丰富本体形态和提升分析层次。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 合法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政治体系的维系和发展离不开不断进行的政洽社会化,因为只有通过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政治体系才能拥有其相应的政治生活主体以及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社会政治认同。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核心机制,承担着把政治体系的价值和信仰系统传输和分配给社会成员的任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认同。这种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在现代政治学中,就是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由其特性所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性主要有:范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范畴的独特性与普适性、范畴的抽象性与具体性、范畴的涵盖性与精到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范畴是学科的基石,范畴是学科的分析框架,范畴是学科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学科视野偏窄、思维方式单一等瓶颈问题妨碍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的发展。拓展交叉学科的视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到宽厚的学科资源的供给、滋养和促进,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视角和研究范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由解构到建构的新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30年的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已建构形成,但尚未达到成熟学科的发展程度。学科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既需要符合学科内在的科学逻辑和学术精神,又需要有外在的社会动力和环境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应有正确指向和路径,把握意识形态性与学术自主性的张力,在开阔的学科视野中涵养理论体系,更好地回应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要特别重视道德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深刻领会和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联系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认为我们要特别重视道德实践。学校德育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等,都要体现道德实践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21世纪是文化与精神的时代,工匠精神作为劳动精神在当代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当自觉学习的标杆精神。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投射,工匠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普适性、开放性、至善性的独特价值表征。当前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但有三种特征较为显著:培育工匠精神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表现为方式上采取阶梯式递进、内容上传统与现代并重、形式上固定与行走结合;在课外活动方面,不少学校都依托各类平台与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但不少学校未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师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同时,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设置在数量与结构上存在明显不足。学校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长期化、常态化的培育态势,各级院校应建设协同培育体系:首先,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实现大中小学培育一体化;其次,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推行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最后,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灵活联动,塑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