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怎样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但中国传统教育的“划一性”“封闭性”和“机械性”导致了个性化教育的重大缺失。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和完善物质条件是获得这一“通行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作为学科文化本原的知识不断增长和分化,知识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作为学科文化载体的学科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作为学科文化主体的学者日益分层.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建设是维护学校自身安全稳定和维护广大师生员工正当权益的基本保障,对高校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校园安全管理理念构建、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建设和校园安全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究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建设的现状,认为校园安全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队伍专业化及管理机构设置多元化、各部门职能明确化,是其校园安全管理建设的特点,旨在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及其管理之概念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但各阶段并非截然分割,而是呈现出"四个重叠、偶尔冲突但共存"的现象。我国目前虽然广泛地采用了"高校学术生事务"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等术语,但其概念已融入中国色彩,有其特定的本土化涵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学科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以知识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学科、知识三者在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产物;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强烈的学术性;大学学科文化具有显然的身份性以及大学学科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学科信念.  相似文献   
6.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认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与技能;优化体制机制,构筑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体系——是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的有益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现“异地高考”的阻力分析与消解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洪池  梁燕  彭元珍 《高教探索》2013,(1):16-18,29
“异地高考”指的是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录取的一种方式.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的利益之争、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高校招生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难以实现“异地高考”的主要阻力,而依据户籍考生和非户籍考生的比例分配招生计划、建立“以学籍为主”的高考报名制度以及实施多元化的高考录取方式和评价标准是消解“异地高考”阻力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塑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蒋洪池 《高教论坛》2003,(1):130-133
本文从校园评论经的内涵及特征入手,论述了新世纪校园评论经的六大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创新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现代高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智能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的实证分析,认为人性化的管理使命、法制化的管理政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现代化的管理预警机制是其现状的主要特色,探索这些特色对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儿童道德价值的形成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作者在综合他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把社会已接受的道德价值移入儿童的一种模式,倡导儿童道德价值生成的重要性,认为学校是道德训练和道德发展的主场所,儿童道德价值的生成需要教师、教育顾问、教育家和父母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