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文认为,五四时期将公安派小品文和英国essay确立为散文的源流,是散文现代性理论的重要部分。散文源流辨析最终要提挈的是现代散文的文体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包容着的文体特质。散文现代性理论创设不论在文体界说还是文体内质的设定上,均越来越向着essay和小品文倾斜,并把essay翻译为中国式的“小品文”,其中涌动着一种深刻的理论转变,应将这一名称看作具有丰富寓意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
胡适、周作人和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早期学散的始作俑,他们以“个人”为化价值主体,执守着“旁观”的独立自由精神和反对的精神;作为学散,中西化视界观照中的民族化新创意识是重要的人品格;而以生命的余裕祈想人生的闲适美学,最切近散本然之美,具有深远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澳门华语散文是以报纸副刊为主要园地发展起来的,具有突出的副刊文学特性:社会关怀的时效性和能被普遍理解的明确性;同时,境界狭窄,审美品格的沉落亦不容忽视。本文强调澳门华语散文的提升应落实于散文艺术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革命文学背景中形成的左翼散文理论称作“革命现实主义”的 ,首先是基于它对现实的关切 ,它所提出的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倾向 ,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某种特征 ,但它反对散文高蹈的超越现实的精神、独立自由的个性论之上的文学主体性 ,并确立了散文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论 ,使散文激进介入政治运作 ,既放弃了散文作为文学所倚赖的文学性 ,也悖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5.
台湾当代散文理论的发展,相对其他文体理论迟缓,"五四"散文传统的压抑是其沉重的历史负担,突破因袭重负的呼声在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潮中传出。从文体界说、散文分类、名称确定等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可以探视其独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而"现代散文"名称渐成共识,则凸显了台湾散文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7.
启蒙始终是现代性诉求的基本方式,中国早期的现代性诉求以“新国民”为入口.以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为目的,体现出现代性同一趋势下自身的独特维度。中国早期的文学公共领域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成,并促成文学而文化的现代性萌发,从中衍生的“文界革命”,在促进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现代转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它作为散文现代性观念的雏形.直接影响了五四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对“人文山水”的关注是文化散文的基本方式,“人、历史、自然”的交融所内蕴的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则是文化散文的旨趣所在,但文化矫情使许多文本充满了道德教诲和虚设的崇高自我;而无法摆脱的对话语权威、社会权力地位的渴望,使文化散文日渐丧失应有的文化批判性。  相似文献   
9.
1949—1966年散文,是一个以集体实践的共同主胚作为不断整全化的世界观的隐喻被充分呈示的时期;理论论述中,时代、现实、生活、反映是关键词,体现为政治历史的视界;作家文化身份的谋求作为一种强烈的“意图”,被幻想着能够转移到文本中;为规避阅读过程的“修正性想象”,有意简化文本透视角度;均使散文文学本质剥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