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3.
关于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地把握成人函授学生的特点和规律,理性地探讨学生管理工作,是保证成人函授学生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学生管理的内涵和意义,探讨了成人高等函授学生管理的对象及其特殊性,从选配班主任、严格管理、狠抓教学、齐抓共管、实施奖励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高校德育现代转型过程中,西方文化思潮和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其面临着尴尬和困境,对这种现象的理性回应要求我们必须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只有立足民族文化传统,高校德育才能实现其内源性的、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渔是清初文坛在小说创作和理论方面都应给予较多关注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虚构理论及其小说的虚构艺术是我国小说史上小说观念的一次重要演进。李渔小说突破了以往“记录见闻”和“写真尚实”观念的拘箝,在小说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大胆虚构,使其笔下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拘于事实,故事内容新颖奇特,情节变幻多姿,构思独特,想象丰富,作品具有鲜活灵动的气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李渔风格。  相似文献   
6.
河朔诗派是在明清鼎革之际和京畿重地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形成并发展的。作为清初北方唯一且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它的形成与其特有的遗民情怀、外向心结、内敛取向等文化心态不无关系,而多样统一的文化心态又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致。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而《马介甫》和《恒娘》又是其中的名篇,通过对比两者在艺术表现和主旨内蕴方面的异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烛照出作者当时的婚姻思想和婚姻理想,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把握作品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通过食色叙事形态营构小说,即唐僧的被食被色、妖魔鬼怪的恶食恶色、猪八戒的善食善色、孙悟空的反食反色以及沙僧的不食不色,几乎整部《西游记》都是依此敷衍而成。透过人类食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富于张力性的叙述来审视人性美丑,洞悉社会世相,极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和中国小说的特质,它所传达出的极幻极真、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叙事经验。而且在怡情悦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戏曲称为"有声戏"和把小说称为"无声戏"是李渔的创造.李渔"有声戏"理论世所公认,但"无声戏"理论却多有争议.实际上,考察李渔的理论和创作,最突出的是其"戏"论的提出及"戏"论在其戏曲和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李渔"有声戏"和"无声戏"理论或曰戏曲和小说理论的客观性应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