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愉快的自然课》是第一册的绪论课,也是全套自然课本的绪论课。它是儿童学习自然课的第一课,目的在于向儿童介绍自然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引起儿童对学习自然课的兴趣爱好。因为这是“第一炮”,打得好坏,对学生今后学习这门功课的影响是很大的。好比吃花生米,第一颗香脆可口,越吃越想吃;如果第一颗是个发霉的苦花  相似文献   
2.
沅陵县是湘西的一个贫困山区。目前中心小学的自然教学仪器设备,未达到标准的只有6所,占全县中心小学总数的11%。村小则只有部分学校自筹款买了一些仪器。 解决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仪器、设备的办法:小学中、低年级自然教材中所涉及的仪器并不多。自然教学研究会、教研组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制定了“小学自然课所需  相似文献   
3.
4月16日至18日,湖南省小学自然教研会暨推广沅陵县改善乡村自然教学经验会在沅陵县召开。会议期间,我们随代表们到该县凉水井区参观自然教学设施和基地,并进行采访。走进小学自然教研组办公室,赫然挂着的“全国小星杯先进集体”的金色奖牌立即跃入我们的眼帘。这是“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对在“小星火计划”活动中作出了较大贡献的单位颁布的一项奖励。我省只有沅陵等少数几个单位获得了这项奖励。当我们向该区教育办负责同志询问获此殊荣的缘由时,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了两个精彩的故事。 1989年育秧期的一天,凉水井小学红领巾气象站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加强自然观察实验教学、促进科学启蒙教育。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基本方法。 小学自然教学实验其内涵是比较宽的。我认为它既包括一些使用仪器、教具、学具在实验室进行操作的物理、化学方面的实验;又包括大  相似文献   
5.
这组文章是根据湖南省提交全国自然教研会中南六省农村自然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组织的。覃远志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对自然教学为农服务这个课题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出色的成果。李培实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下面这一段是从李老师给覃远志同志的信中摘录的: 覃远志同志:接来信、拜读了你在中南六省农村自然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五年来你和你周围的教师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对教育怎样为农业服务开辟了道路,这正是我国教育当前要解决的大问题。向你和你周围的老师们致敬,愿你们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相似文献   
6.
饮料“黄葛汁”以滋阴壮阳,生津止渴,清凉解毒的功能而畅销于国内外市场。湖南省沅陵县黄葛汁厂是全国仅有的两家生产单位之一。由于市场的需求量逐渐扩大,生产黄葛汁的主要原料野生黄葛逐年减少,原料有供不应求的势头。1995年,该县下达了“野黄葛家植速生高产”的科研课题,号召全县人民为振兴沅陵经济攻破这一难关。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这门课的沿革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前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从近百年的教育资料中,对自然这门学科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现作以简略的概述,供参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课与其他学科一样,以它特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四、五年级的自然教材里,共穿插安排了十二课生理卫生知识课,占整套教材的十分之一。它既传授人体的知识,又具有体育的任务。自然在体育方面的任务主要体现在: (一)学习人体的知识,使少年儿童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习人体的知识,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非常有趣和有用的。一个人从小  相似文献   
9.
第一册共有22课,作业52题。指导学生做好这些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第一册把发展儿童对自然界、对自然课和自然科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如果一开  相似文献   
10.
《人的血液循环》属“解暗箱课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育儿童注意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增进身体健康。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如下的程序。 1.用置疑法导入新课。一上课,教师便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人血吗?人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它对人体有什么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