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教师专业认同是新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专业认同包括"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两个层面,其中的"情感认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情感认同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教师情感认同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清醒地理解教师成长的复杂性,也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师教育,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与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与全面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谈儒强编者按:杨贤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青年运动领导人。他的许多论述,是我国教育的宝贵遗产。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发表谈儒强的文章作为纪念。杨贤江(1895-1931),中国近代教育史...  相似文献   
4.
5.
关于民国时期中学会考制度的争议由来以久,否定远多于肯定.从历史的、域外的、当时社会现实三方面考辨其出台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现实政治动机,溯源衍流,方可看出此项制度对稳定中学教学秩序的合理性和整肃办学过滥以及控制学生异动的多重用意.  相似文献   
6.
"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为教育史学评论的两个重要尺度。社会标准往往集中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标准,尤重其"资治"功用,但须尊重教育历史的客观事实,认同普世价值,遵循教育史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学术标准主要指应坚持史学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形式的完美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网络时代教师的地位和处境,论及教育的原点,追寻教育的真精神,定位教师的角色,试图廓清社会公众和网络精英认识上的迷雾,缓释教师群体不必要的惊悚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并非“教授”终结的时代。当今常听到有些人拚命鼓吹网络化教育的美妙及将会给教育...  相似文献   
8.
尊师重道、师道尊严是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尊严的师道主要表现为"学高"和"身正",要求教师"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无"道"即无"德",没有"师道"就没有"师德"。中国古代师道传统为我们提供的凝道成德的理想坐标和参照系统。师德的形成是一种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规定由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特质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获得性品质的过程,即"凝道成德"的过程。有德之师将会出于理智上的自觉和意志上的自愿遵循为师的当然之则。  相似文献   
9.
2005年元月14至16日安徽省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在巢湖学院温泉宾馆举办了安徽省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30余人,与会代表围绕近年来教育史学界热点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交流会上代表们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发表各自的研究心得,如合肥幼师的王杰才、安庆师范学院的曹长德会员的“科举废除——百年来的历史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日常生活为进路入口,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尤其在教育方法上,力求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讲求知行合一,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实行因材施教,编写符合儿童特点的教材等。探讨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现代意蕴,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寻找“内源性”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