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6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近十几年来在国外发展迅速的互动语言学针对语言静态研究方法的缺陷,提倡通过对真实口头言语交际的动态分析,考察和研究人们日常真实互动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情况,探讨语言结构及其运用模式与互动交流的相互影响。我们认为,“互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修辞意义产生于表达与接受的互动过程中,同时对于考察书面言语交际中表达与接受的互动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的互动交际中,人们出于各种心理需要乐此不疲地塑造着自我身份,这种"虚拟自我"身份与"现实自我"身份具有相似又不尽相同的结构特征,文章通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这两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看似有分离,实质上却是一个杂糅在一起的"连续体"。因此,我们不应将网上、网下的身份绝对割裂开来,也无需刻意区分,而应引导人们的网络自我身份塑造向更加真实、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语言礼貌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受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和法国社会哲学家Pierre Bourdieu惯习观的启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语言礼貌扎根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具有身体基础,具有体验性;礼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后之效,是个人以体验认知和惯习为基础,结合语言形式、语境、意图、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做出评价的结果.由于评价行为具有争议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仅仅凭借语言形式作出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不一定行得通.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知评价应当成为语言礼貌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重点讨论礼貌策略说与礼貌规范说存在的不足,指出礼貌策略说剔除了非理性、无意识的因素,试图说明我们做事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从而忽视了礼貌的不可预测性;而礼貌规范说则认为一个社会文化仅有一套单一的礼貌规范,这种看法似乎是简单化、理想化和绝对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模因与交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和发展。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或做法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模因以框架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它们随时都有可能被激活。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也寓于模因之中。语言模因可以有活模因和死模因之分,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有可能随时随地构建语言模因并传递语言模因所蕴涵的意义,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模仿性。本文最后指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能否获得成功,不仅要看听话人是否准确解读了说话人隐藏在逻辑形式背后的语用意图,更要看听话人的反应或行动是否符合说话人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礼貌·语言·模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与语言礼貌都是模因,汉语礼貌模因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论语》和《礼记》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完全有可能利用甚至调控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规约性礼貌模因来凸显自己的礼貌意图,听话人则经常透过语言模因的规约意义或字面意义来解读说话人意欲传递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说话人的语言模因重新做出礼貌、非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解读与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礼貌评价过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