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传统教师的角色职能价值被削弱,在新的教学场域教师的角色需相应转变.通过对我国教师角色传统表征"传道授业解惑"的分析,从解读经典出发,阐述人相较于机器在情感倾向、意志行动和生命追求三个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应在核心要素不变的同时寻求转变,由"解惑"转向"寻惑",由"授业"转向"立业",由"传道"转向"探道",主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对教师角色的挑战,以彰显教师职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埃米尔·涂尔干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用主观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识去推理,而只能通过社会去解释。他将不平等纳入社会整体结构之中,从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社会分层理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一种可适用于远程教学的交互式网络空间课程组织模式.该课程通过推动教师、专家、学生及所有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根据其个人需要来建构课程教学体系,创设深度汇聚教师、专家和学生信息交互的网络学习环境,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框架,以六个方面的交互、四项内容的建构提高远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该模式的基础上,文章又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四个方向:企业入驻网络空间、空间选课走进现实、树立网络品牌课程、凸显学校服务特色,它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在交互式网络上的远程教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4.
在“关系”视角下,教学行为可以被视为以知识为中介,促进关系生成、发展和重构的社会行动。既往关系残基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的活动内容,教学过程是关系的构建过程,而教学评价涉及多重关系的联结和嵌入成效。以“个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由于太过突出个人的主体性作用,容易导致师生关系走向疏离,并形成有界存在的文化传统,生成个体与个体、知识与知识、个体与知识之间的界限。要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应该超越教学过程中的个体界限、时间界限、知识界限、技术界限和空间界限,基于动态的关系生成、发展和重构来理解教学,将教学作为一种关系汇流的过程,超越以“个体”为中心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6.
教育情怀是教师从教的源动力,教师教育情怀研究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对中国知网1995—2022年收录的教师教育情怀核心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教师教育情怀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教师教育情怀研究发展经历了初步、逐步、迅速三个阶段;研究机构合作较为紧密,团队具备“小集中、大分散”的网络分布特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教师培养、教师情感劳动等是近年来的主要热点议题;师德师风建设的多维度拓展、社会使命的教师培育、技术变革时代的情感劳动等议题可能成为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