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美超越意识的两条路线,一条是以文艺的审美特性对抗意识形态,另一条则将意识形态作了区分,强调“审美”意识形态而拉开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距离。两条路线分道扬镳,一条走向了现实批判的方向,试图以审美的方式弥合生存的裂隙;另一条紧握审美之根源,以此描绘审美的完整品格。  相似文献   
2.
谭善明 《新闻通讯》2010,(11):36-38
一在历史上,媒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与兴盛,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如福柯所言,“求真意志”一直伴随着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在电子媒介时代,“求真”完全走向了“求虚拟”,在形而上学大厦崩塌之际,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性生存的空间,观看、体验代替了思考、实践。  相似文献   
3.
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传说,巴特所说的"社会神话"指弥漫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被人们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它们表面上看似自然,实则是虚构的符号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社会神话以独特的修辞方式进行虚构,在形成过程中要借助审美过程为自己赋予合理性,一旦成形,它就迅速借助认知过程进入意识形态。社会神话是修辞与意识形态的合谋。  相似文献   
4.
古典修辞学中充满着大量现代性的因素。尼采早期的文章中为修辞学正名,要确立一种"修辞认识论"。他认为一切语言皆为修辞,一切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也都是修辞;修辞并不展现世界的"真相",这并不是因为修辞没有真理追求,而是由于真理的修辞本性使我们只能拥有"完全拟人化的真理"。这样的修辞不是"用",乃是"体";不只是语言运用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学家的齐美尔和作为美学家的齐美尔也许无法完全分开,但是—个美学的研究角度却能够发掘齐美尔思想中更多的闪光之处。而这,则恰恰是湘潭大学杨向荣副教授新作《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的鲜明特色。该著力求从美学的角度来给齐美尔画像,在此著中,审美现代性的视域和美学的维度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6.
在巴特的符号学规划中,要对意识形态的修辞过程进行曝光,于是任何记号都被看成话语修辞所设下的圈套,看成是将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的话语权力的凝结。这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被摧毁了。通过一步步的符号学分析,话语在直接意指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性被转换为修辞意指的意识形态性,话语生成的驱动力和方向性被清晰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论转义修辞在话语活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构造观念的过程中,以转义修辞的方式加以审美地把握,并由此建构了我们的认知.转义修辞建构认知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主观观念,首先通过语言以感性的、形象的、情感的力量影响或改变人的判断、理智甚至思维.新诞生的话语欣喜地以审美击破旧的认知、构建新的认知,这体现了审美与认知的统一,转义修辞通过确立审美认知解构了概念认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老庄》中的语境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了子路返乡后的变化以及高老庄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探讨语境的迁移和主体建构,分析不同语境下的人的活动和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传说,巴特所说的“社会神话”指弥漫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被人们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它们表面上看似自然,实则是虚构的符号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社会神话以独特的修辞方式进行虚构,在形成过程中要借助审美过程为自己赋予合理性,一旦成形,它就迅速借助认知过程进入意识形态。社会神话是修辞与意识形态的合谋。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对叙事技巧的揭示还是对叙事语法的描述,都让人觉得文学世界与审美世界的传统关系不复存在了,这是因为文学的审美维度从两个方面被缩小了:一是将审美性等同于文学性,又将文学性定位于形式技巧层面;二是为了维持文学的本体性而排除了社会性和读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形式因与目的因相分离.为了理清文学形式的审美之维,有必要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重建叙事中形式与目的、美与善的联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