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中,以明星、时尚、拜金为装饰的通俗文化风潮正迅速席卷校园。学生热衷于“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但对传统艺术史上渊源久远、内涵丰厚的艺术瑰宝——古琴,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姿态     
正我是个批评者。作为教研员,我总希望基于教学改进,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即敏感发觉其教学缺憾,而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培植合理、科学课堂的意见。所以,在教育的语境里,我是一个天然的批评者。其实,在中国文化的场合里,即使教育研讨带有学术性,可是毕竟是大众话语场合,大家讲话还是讲分寸的,即顾及教师的可接受度,说话中批评的语态也比较委婉,话说三分。可是,教师都是对于话语尤为敏感的,即使你有所藏锋,人家接  相似文献   
3.
再访杜郎口     
赵福楼 《今日教育》2013,(7):110-111
●教师的角色转化之后.他们主要提供学生学习的扶持和对于学习行为的督壹和管理。教师在弱化教学,而在强化教学管理。●我们常常为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而苦恼。走出困境,有两条路径:其一,抓思想教育.引发其内心的自觉:其二,抓学习凰馈,让懈怠和落后都无存身之地。●在一所学生、教师.以及办学条件都存在先天不足的学校.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别无选择,他只能在学力上努力挖潜。而其策略也只能是抓管理一条道儿。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生活的工具。这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生活是语文的土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能仅仅着眼于四壁合围的课堂,还应该放开眼光,到生活中学习语文。二是说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生活的能力。语文的价值往往体现为学生个人的生活实践。 的确,语文是一门生活学科。只要你在语文环境中生活,就要接触语文,使用语文。 基于以上认识,语文教学必须走一条“生动、活泼、扎实、有序、实用”的道路。语文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  相似文献   
5.
做了21年语文教师, 在这具行当里有些资历了,但是每每与人谈到语文教学,却总是感到心虚。  相似文献   
6.
正以校讯通方式,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学业情况沟通,这本身没有问题。可是案例折射出学校对校讯通应用的要求与教学管理则值得商榷。一方面,引入新技术,强调应用在教育管理中,这个意图是好的,可是管理上偏于简单。只看重教师发了几条信息,而不是分析教师发了什么信息,信息是否产生了良好作用。案例中看不出学校管理一方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发挥了指导作用,这是管理上的疏漏。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教学管理,不仅要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六六说,我是一头老师。"老师"名词前的定语——光荣,不在了,量词"名"换为"头"。这是一种真实的职业感受:我是一头疲于奔命的"兽",少了做人的尊严和生活的幸福感。推而广之,我是一头医生,我是一头病人,我是一头公务员,我是一头运动员……当今社会,人们普遍产  相似文献   
8.
9.
生态,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意即维系一个生物或生物链的稳定存在,保持生命活力的各种基本的自然属性。生态的破坏,就会带来生命体的无序、杂乱,丧失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能力。其危害的严重性已为我们人类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也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教师、课本(读本、教本),是三位一体的。个人与生活,是以听、说、读、写几种基本形式,建立广泛联系的,且最终是以语文学习,促进人个体的生长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用生态观去研究语文学习的本然规律和语文对个体生…  相似文献   
10.
赵福楼 《今日教育》2013,(11):46-49
一般情况下,评量教学有三个维度:时空维度——“哪里教和学”和“何时教和学”,内容维度——“教什么”和“学什么”,方法维度——“怎样教”和“怎样学”。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在三个维度展开,形成三个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因为以课堂为中心,我们倡导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思想得不到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