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文化理论   2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唐连称,而从文学言,唐代与西部发生关系者,远较汉代为多。盛唐诗歌的雄壮、浑厚气象,颇得之于地理上的西部因素,岑参的边塞诗尤可见之,他的作品与此前符号化、类型化的景象事物不同,而带有难以移易的地域特征和西部风情。唐代文学与西部文化的紧密关系,又见于西域佛教壁画对变文创作的影响,其中关于释迦牟尼成道的变文,应直接受到佛传故事画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传神论是顾恺之绘画思想的核心,这是魏晋玄学流行、尤其是人物识鉴影响的结果。他的《魏晋胜流画赞》可见以“神”为首的创作思想贯穿其中。要将传神思想付诸创作,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说,“悟对通神”成为“以形写神”的基础,“写神”首要是强调眼睛的重要,还要写出“骨相”,要营造环境。顾氏又倡“迁想妙得论”,其创作思想与魏晋以来“文的自觉”有关,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他的《画云台山记》。  相似文献   
3.
历来时蒋捷词评价颇多分歧,是因其词对诸多词人、流派均有学习、继承,且自有开拓.其词炼字精深、调音和畅,洗炼缜密、语多创获,既有对稼轩的仿作,亦有近于梦窗的炼字用语处,密丽而入于晦涩,奇巧以故作"狡狯".其清新自然、轻灵明畅的小词,逸趣横生,明白如话,常见幽默,如诗中之诚斋体;纤巧、尖新,趣味俚俗,语言与形象又近于元曲风味.蒋捷生于宋元之交,因其特殊的家世与身份,其词亦有继承<离骚>传统的比兴寄托,分得"香草"、"美人"的意旨.  相似文献   
4.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词汇具有词性的不定性、多义性、词类活用、词法缺少形态变化等特点.因此,一词多类或词无定类,句法简单,灵活多变,随势转移.而修辞上则长于对偶、排比、倒置、隐喻、稽古、引经、代称、委婉.汉语的这些特点,造就出古代诗歌的形象性、直观性、联想性、简约性、整一性、抒情性等诸多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南宋的花鸟、走兽类绘画较之北宋来,主要有四点变化:表现出充分的创作个性和特长,风格、技法呈多样性发展;注重主体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花鸟改变了北宋的全写实,畜兽则相反地转向了全写实;将北宋的长卷大轴,转为以册页和纨扇为主,向小型、精巧化发展;继承北宋人画的传统,并发展出“四君子”、“岁寒三友”,以之寄托高洁情怀或民族气节,且将水墨花卉竹木的艺术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论宋代绘画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绘画之发达与这一朝代进入近世有根本的关系。文人由科举而参政,士大夫弘道、重德的时代性格,使人文精神贯注于文艺创作,文人画的兴盛成为绘画进入文学化的近代期之标志。随着画院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宫廷绘画得到了体制的保证,达到了创作的兴盛,提高到新的水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的发展,使绘画有了新的需求,创作趋向商品化、平民化、通俗化。画工画与文人画、画院画一起,形成总体性的雅俗结合态势,使宋代绘画达到鼎盛。  相似文献   
9.
我国十九世纪绘画思想之处于凝滞状态,与复古思潮大有关系。但凝滞并非不变,在凝滞中又有缓进,表现在:深入反思山水画“南北宗”论,为合理的继承破除了理论障碍;因碑学、篆刻的发展,援书入画,造成“道、咸中兴”;吸收新技艺以改变正统,使文人画走上通俗化道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开如思考“体”、“用”关系,成为20世纪国画改革的先行。  相似文献   
10.
建安许与古许十九首已唱出了“人的觉醒”主题,建安的功业之慨与正始的忧生之嗟以及随后的死生之慨,都同样是人的主题,爱情诗、游仙诗、宫体诗也是如此。绘画改变了汉代表现忠孝节义的内容,转为肖像画,表现人的精神和个性,“气韵生动”说对人的本质精神作了精当概括。书法艺术体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关于“的自觉”,表现在学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和探索创作规律,艺题材充分开拓,日益丰富,出现了许多名的艺理论作,学观念也开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