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信息传播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诗坛的一颗巨星——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生前交游颇广,身后影响极深,因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题咏李白的诗篇。其中,对研究李白的生平思想、诗歌风格、创作源流和写作艺术,以及如何评价李白,具有真知灼见的篇章不少,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李白生前,与他有过交往的诗人的题咏诗,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反映了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对李白及其诗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再现了李白的真面貌,很值得一读。现在能见到的,有王昌  相似文献   
2.
对宋玉作出总的评价的,首先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宋玉“祖屈  相似文献   
3.
4.
明代女诗人黄峨的《寄外》诗知名当世 笺注此诗,对于了解诗人面临丈夫远谪滇南的情感及诗的艺术手法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雪》的主题,诸家意见不一,而分歧的焦点在于有无象征和寄托上。我认为,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诗中,用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寄寓了美好的理想,表现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有所象征和寄托,这本是不少散文诗的特点之一。《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在谈到《野草》的写作时,就曾经说过:“这二十多篇小品……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胡了。”又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相似文献   
6.
集中论述《连昌宫词》的文章不多见,很多选本也不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选了它,但也十分勉强。对《连昌宫词》的评价,历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曾巩、洪迈等人予以基本肯定,沈德潜却多有微词。陈友琴先生近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我们对这首诗的进一步思索。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他被贬为地方官,又著《五代史记》,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五十三年中的史事。为区别于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亦称《五代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的形象总结——读《呐喊》札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和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家知道,鲁迅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他早在东京时,就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与邹容、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皆交往甚密。辛亥革命前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李杜”雄踞于唐代诗坛,犹如“双子星座”。光芒万丈。这是客观存在,为举世所公认。但对“李杜”的评价,长期存在着很大分歧,尤其是二人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至今亦很难趋于一致。所谓“李杜优劣论”起于何时?为什么会产生“李杜优劣”之争?“李杜优劣”之争是否纯属无稽?如此等等,皆有“再议”之必要。本文就以上问题略抒浅见,以期从这场争论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今后对“李杜”的研究。 所谓“李杜优劣论”的起始,刘煦《旧唐书·杜甫传》云:“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