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素质的结构及层次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素质的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结构及培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卜晓艳  邓银城 《文教资料》2010,(23):201-202
教学督导在保证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教学督导员的工作定位、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及高校教学督导与中小学教学督导的不同点等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发展朋辈教学督导、督导员指导尺度的把握、部门配合及钻研大学特色的课堂教学理论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里存在着三各不同性质的判断:解释教育现象的实然判断,规范教师行为的应然判断和兼有实然,应然双重性质的判断,从反映论和辨证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具有教育性就是一个具有解释教育现象,规范教育行为两种作用的双重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学生评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关照学生评教,不难发现,目前各校盛行的学生评教在一定程度上危及教学质量,危害诚信教育,干扰日常管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教学改革。为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学生评教的合理性,改善现行的学生评教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种实然判断还是一种应然判断?我国的一些教育学著作和教科书对这个问题均表述得比较含糊。有些教科书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是一种实然判断,如全国中师统编教材《小学教育学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响引起的个体变化是全息性的……所谓单纯的传授知识,所谓‘教书不教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从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必然性,不管教育者的意图如何,教学总是具有教育性的。这是一个说明“事实如何”的描述性命题。有些教材则认为“教学具…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分析心理素质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术语,但是在各种工具书上并没有对心理素质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在人们使用的日常概念中,心理素质通常是指人们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各种挫折的品质。在心理学界,一些学者对心理素质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有人认为:心理  相似文献   
7.
湖北与浙江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差距上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角度来考察教育资源,可以将其分为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在这些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项目组抽取了东部的浙江省和中部的湖北省,对这两个省农村基础教育所配置的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数量上的比较,以便在比较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认识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农村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和办学条件上的巨大差距,并指出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力图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华  邓银城 《文教资料》2007,1(14):30-32
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科学型和教育型两种体系。要培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科学课程师资,必须根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来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不能视作具体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也不能看作是系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人口的城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地域的城镇化,即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景观接连涌现;四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即城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向乡村地区渗透与扩散;五是经济活动的城镇化,即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更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与重组。从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