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常常不难发现,在诗人的审美观照和描绘的某些意象中,投射着诗人自身独特情感的影子。这些意象仿佛是诗人的化身,意象呈现为物我无间,主客同一:客观外物与诗人自我一起徘徊,一同遨游,一起欢乐,一样忧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文学典型观具有较完满的现实主义辩证法的因素。首先,他依据自己的创作经验认为,文学典型的创造是从特殊显示一般,而不是相反;其次,他认为,文学典型应是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白居易把“美刺”同“抒情言志”揉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肯定它的战斗作用和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一部亦幻亦真的浪漫主义作品。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对幻想的超现实非人间的内容描写,寄托作家理想,抒发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心情。由于它描写得“合情合理”所以具有较坚实的艺术真实性和强大的艺术魁力。本文据此对《席方平》、《叶生》等片断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杜甫《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教科书或唐诗赏析的文章多从语法学的角度阐释它,认为由于诗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其独特性,故这两句诗应是省略了主语,“溅泪”“惊心”的主体应是作者而不应是花鸟(参见蔡仪主编《文学溉论》);也有的从社会学的“反映论”角度认为,诗人  相似文献   
6.
文中阐述“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南北朝。陆机、刘勰、钟嵘等人先后对“滋味”说诗学审美理论范畴的形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晚唐的司空图突出地继承和发展了“滋味”说,创造性地提出了“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标准。文章对“滋味”说“韵味”说的内涵作了臆说,并分析了“滋味”说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理论家们对以“吟咏情性”为根本的“含蓄”和“意境”两个方面的理论建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唐代诗人以至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创作旨在追求一种蕴藉含蓄、韵味隽永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中国古代论诗诗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形式特点,说明这一艺术形式发展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