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超声波和芬顿试剂联合处理模拟印染废水亚甲基蓝溶液,分析了反应时间、芬顿试剂配比用量、溶液pH值以及超声波处理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1mmol/L的亚甲基蓝溶液50mL,加入20mmol/L的FeS04溶液2.5mL,加入6%0的H202溶液22.5mL,调节pH一2.80,超声波处理1h,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率可达96%以上,COD的去除率达8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用超声波和芬顿试剂协同处理亚甲蓝溶液的效果优于芬顿试剂单独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利用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采用分析游离甘油的方法测定酯转化率,探讨了酯交换反应中水的含量、醇油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底物加入方式为条件变量时对生物柴油制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条件为水含量6%,醇油摩尔比4∶1,反应时间12h,温度45℃,甲醇分三次加入,在此条件下该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大豆油的酯转化率可以达到45.2%。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化学沉积金(Au)微粒和聚苯胺(PAni)制备了Au微粒和聚苯胺修饰的玻碳电极(Au/PAni/GCE),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亚硝酸根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及探讨了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u/PAni/GCE对亚硝酸根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该性能受聚苯胺和Au微粒的负载量以及底液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斯氏油脂酵母为研究对象,利用苏丹黑B染色和全自动酶标仪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内油脂含量。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苏丹黑B染色后的OD最大吸收峰值、菌体密度、发酵液还原糖含量的变化,探讨氮源、碳氮比和接种量对斯氏油脂酵母发酵产油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产油脂的最佳氮源为硫酸铵,最佳碳氮比为66∶1,最佳接种量为10%。  相似文献   
5.
在常温常压下利用CaCl2,PAC和PAM制备了一种复合絮凝剂,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剂量及混凝条件:CaCl2(500mg/L)+PAC(600mg/L)+PAM(2mg/L),pH值为8,快速搅拌1min,慢速搅拌4min。在此剂量和条件下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COD去除率为76.7%,总油去除率为95%,达到了预期的出水要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热解涂层法制备了掺杂Mo和Bi元素的Ti/Sb—IrO2电极,以该电极为阳极,纯钛板为阴极,以NaCl为支持电解质,电催化氧化降解甲基橙模拟废水,甲基橙模拟废水的脱色率为92.76%,COD去除率为30.44%,说明掺杂Mo和Bi较好地提高了电极的催化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的Mo掺杂Ti/Sb-SnO2电极处理含油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20mA/cm2,电解时间为50min,极板间距为1.5cm,pH值为6.5的工作条件下,废水COD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7%和87.0%。  相似文献   
8.
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界不同来源的基质样品中,经富集、选择性培养和四级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记为A27,可满足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浓醪酒精发酵。A27菌株的生理特性:适宜生长温度36℃,适宜生长pH值4.5,最适接种量2×107个/mL。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负载Pt微粒和Fe(Ⅲ)的聚苯胺修饰玻碳电极(Pt-Fe(Ⅲ)/PAni/GCE),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亚硝酸根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探讨了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t-Fe(Ⅲ)/PAni/GCE对亚硝酸根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该性能受聚苯胺、Pt微粒、Fe(Ⅲ)的负载量以及底液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含油污泥的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油污泥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含油污泥处理技术有低温冷处理和生物修复;资源化利用目前较受重视的是溶剂萃取法、热处理技术、热洗涤法等回收油技术及含油污泥用于注水井调剖、生产建筑材料和除油吸附剂等。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