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在常熟理工学院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现实、理性的,但是也存在消费水平偏高且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从酝酿开始迄今已十年,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专家主导教法选择,教师不加思考地被动接受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喜新(法)厌旧(法)”。改变这一现实就要突破认识的局限,回归语言教学研究的本原,探索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在扬长的前提下,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伦敦功能学派因认识上的局限造成研究结论的片面性的原因,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引导中学教师转换认识视角,通过对其部分观点的扬弃寻找突破口,探索一条教法改革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交际途径”与“建构主义”的结合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交际观在认识上的局限(即交际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结合性研究,我们认识到:知识永远是认知主体之间通过交际性协作,通过与诸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产物,因此在交际建构型课堂教学中,交际是手段,建构是过程,发展是目的,在个体与群体互动式发展过程中形成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建构的发展能力,终生受用的学习适应能力,以及形成群体协调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形成了能满足暂时需要的基本构成,但辩证性的课程结构尚未形成、课程科目构成比例偏重学术性而忽视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针对不同类型教育硕士培养的校际课程设计重视同一性而忽视差异性,因此应构建"3"维课程结构,探索培养方案的"2"元构成,强化围绕"1"个目标的应用型课程实践,培养受基础教育欢迎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为"学科带头人"的诞生奠定以前瞻认识为标志的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过程,“高效”才是目的,扬善传统才能形成创新的平台。研究者应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与教学法研究相关的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等),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将“创新高效教法研究”纳入到教学四大要素(教材、教法、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研究之中,对每一个研究要素进行预见性定位思考,这种思考决定课题研究的基本走向和经纬度,综合性研究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改革框架内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郭跃进  徐勇 《培训与研究》2006,23(3):106-108
本文探讨“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新型评价观所涵盖的结合性特征。探讨该特征所表现出的新的评价理念,如何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通过实施多元化评价来促进学生充满个性的共同发展。基于发展理念的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结合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郭跃进  熊坤鹏 《培训与研究》2006,23(6):95-97,1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低代价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可能,它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瓶颈,建立将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新的学习模式。文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机辅教学”的实施条件、鲜明个性及兼容特性。  相似文献   
8.
基础英语任井型教学法通过突出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程序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集体化,无论设计语言性任务还是非语言性任务,都应服务于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大目标。这种方法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用巨大.并耐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专业硕士培养试点"项目制"尝试在规定时间段并在实验范围内取代学位点授权"终身制",建立起动态的专业硕士学科授权培养准入与退出机制,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满足急需、发挥优势、协同创新、昭显特色、产出行业效益就是这次试点工作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寓情寓乐的交际活动过程,新教材给这种言语活动提供了有实际意义,饶有趣味的英语口语,通过英语课堂这种“折衷环境”使学生最终具备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言语能力往往存在着不一致性,这种特性加大了教师对学生交际能力表现性与潜在性之间认识的隔膜,部分教师漠视相关学生业已具备的,未被充分运用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