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形象思维(im agination)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abstract)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传统英语教学与多媒体英语教学利弊的比较,研究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教学并着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论证创建“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功能对等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感受。”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才正式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相似文献   
4.
一、听力教学的重要意义 听是言语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和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有关专家统计,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  相似文献   
5.
都丽丽 《考试周刊》2008,(20):229-230
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充分运用了语言学等研究成果,发展了交际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制和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各高校力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校实验教学环节不断加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实验设备随之不断更新升级,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也该与时俱进,本文就怎样更规范、更科学地管理好高校的实验室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产物.剖析分级教学的政策理论依据,客观要求及优势,为更好的实施分级教学提供参考,把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一、听力教学的重要意义听是言语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和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有关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