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狭义的写作而言 ,它的基本范畴应是写作内化、写作意化、写作外化和个体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符号一词在英语中叫Symbol,来自希腊字Symballein,即把两件事物并置在一起,作出瞬间比较的意思。若谁想用这种最原始的词义企图解释今人所说的符号的复杂内涵,那就大错特错了。溯源追流,全面探讨,那是符号学的任务。本文只就涉及写作运思的有关问题加以讨论。符号本身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它作为一种用来代替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在写作运思中发挥着足以令人吃惊的潜在能量。下面对语言和表象两类符号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集中表现,是教师智慧、胆识、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晶。从教师的角度说,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师思维的类型:是开拓创造型的,还是因循守旧型的;教师言语的表达能力:是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和表现力的,还是呆板生硬、冗繁平直、淡而乏味的;教师的政治思想和情操;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师的身体状况以及我们将要论述的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等等,尤其是心理,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与上述各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的最活跃的动态因素。它虽然常常不露形迹、复杂多变,且又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却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正常进行。因此,很有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写作的纵向发展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寻找答案。所谓“物→情→辞”、“物→意→文”之见,所谓双重转化、三级飞跃之说,以及从绘画借用来的理论等,不一而足。不管经验性描述或理性推论,都有可资借鉴之处。我们经过多年研讨,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写作的纵向发展是主体写作心理和写作行为渐次推进的过程,呈现由内化到意化再到外化的流动变化轨迹。所谓内化,就是变外物为内物,即由身外之物变为储存于脑中的感知之物,并被化解、接纳的过程,本文单就内化的几个问题加以考察,经过多侧面观照,试图打开写作纵向发展进程的第一扇大门。  相似文献   
6.
就狭义的写作而言,它的基本范畴应是写作内化、写作意化、写作外化和个体独创性。  相似文献   
7.
写作学发展寻思录金长民,陈登报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旧世纪即将交替之际,在人文学术危机以及以改革开放精神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写作学界兴奋躁动的同时也在共同感受着沉思焦虑的心理氛围。我们的学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在...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精神产品。写作是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的制作过程。这种制作是在心理活动的作用下,由客体到主体和由主体再到新的客体的转化中完成的。当作为写作对象的第一自然客体进入作者的视野,被大脑摄取,并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加工的时候,心理活动在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下,非常活跃,表现复杂。一旦人化了的对象,转化成新的“自然’客体,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伴随着精神产品的诞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写作心理也暂时完成。  相似文献   
9.
写作意化过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写作过程的意化,就是在主体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并在意识系统中分析归纳、孕育形象、立意塑体、勾画轮廓的过程。意化,就是感知之物重新排列组合后的意态化和意识化。这一过程,从主体看,是能动的“内视”和心理构筑,是长时  相似文献   
10.
在文章学学科体系的讨论中,人们经常提到写作学。不少人把文章学和写作学等同起来,也有的说“文章学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笔者认为文章学和写作学都是刚刚兴起的新学科,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探讨,现就二者的关系以及所涉及的其它一些问题,谈谈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