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文化理论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西方文化第一次实质性的接触--问谢和耐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教授谢和耐 (JacquesGemet)先生于 1 92 1年 1 2月诞生于当时的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 ,青少年时代在阿尔及尔接受正规教育。 1 942年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投笔从戎 ,1 945年回巴黎 ,入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 ;1 948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实验学院。 1 949— 1 950年间为法兰西远东学院的成员 ,1 951年进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在 1 955— 1 976年间 ,曾先后任高等实验学院的研究导师、巴黎大学文学院教授、巴黎七大教授 ,1 975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主持“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 ;1 976年出任享有…  相似文献   
2.
雷威安Andr啨L啨vy教授系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他 1 92 4年生于天津 ,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培育了他的“中国情结”。青年时代回法国接受西方正规教育 ,巴黎大学毕业后 ,曾先后在越南、锡兰、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任教或研究 ,达二十年之久。他从亚洲回到法国后 ,继续从事亚洲文化和汉学研究 ,曾先后担任过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系主任 ,其著译甚丰 ,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 ,为西…  相似文献   
3.
十六世纪以降,自西方传教士门多萨颇具影响的《大中华帝国史》、特别是杜哈德多卷的、著名的《中华帝国志》等著作将中国信息、中国知识带到西方后,中国,这“天外的版舆”,就成为一代代法国作家神往探寻的对象。中国,你在哪里?便始终成为他们的一个复杂而富魅力的课题。而中国的魅力正产生于它的遥远、神奇和相异性。几个世纪以来,法国作家就这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着遥远神奇的天国,呼唤过,期盼过,描绘过,改塑过,歌颂过,也曲解过,曾几度为之设想出了种种的“怪戏”,他们笔下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不管具有怎样的色彩,赋于怎样的正面的或负面助意义,但它却始终是盖之难蔽,挥之难去,富有魅力而复杂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是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它伟大、丰富、新奇、令人叹为观止。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无疑是十九世纪欧洲本土文化。但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四方采撷,一如勤勉的“矿工”,在人类知识的宝藏中开掘过,因此,当我们步入这个缤纷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色,便也不会感到奇怪。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是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历史大潮中,被引进法国的。19世纪是法国汉学家译介、研究中国戏剧的自觉时期;中国古典戏剧担当了中西(中法)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先锋角色;19世纪法国汉学界引进中国小说,以传奇、才子佳人小说为主,20世纪突破了这一单一化格局,注重于长篇巨制的翻译介绍,以小说作为认识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参照,表现出更多的自觉和活力。但它们承袭的依然是前辈所确立的纯文学的文化观照传统。对中国白话小说发展史的探索,以都市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白话小说的兴盛、发展,是20世纪法国汉学家对中国小说研究最具理论功底和学术价值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探讨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深层的文化内蕴。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多元关系涉及到全面梳理与总结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其中 ,包括中外文学关系的回顾、展望及其文化观照、外国作家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误读的历史语境、东方各国间的文学文化交流 ,以及溶入周边文化的中国文化 ,等等。  相似文献   
7.
左拉,这个词的意思是泥土。的确,这是一块散发着浓郁自然主义气息的丰腴的泥土,然而它却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参天巨树。  相似文献   
8.
巴尔扎克是西方现实主义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中国,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惊服巴尔扎克小说写对话的巧妙。他们在塑造人物、提炼典型上有相似的追求、相同的手法和相通的感受。茅盾则不仅在创作方法上,而且在创作主旨和总体风格上都和巴尔扎克有相通的地方。茅盾尊巴尔扎克为“写实主义的先驱”,折服于他“洞瞩一切”的“锐眼”。他们的创作都具浓厚的历史趣味和历史意识,重视社会全貌和历史全景的再现,都以经济为切入点来深刻解剖社会。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还深深感染了路翎、胡风、端木蕻良、周立波、王蒙等一代代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9.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以其"编年本"的形式,揭示时代发展的全景式笔法和对社会生活、地方风俗的精细观察与描摹,体现着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传统,正是在这里使李劼人与法国先驱者的名字发生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称誉他是"东方福楼拜"、"中国的左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