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产业经济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出发,职教师资应该是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期实现校企对接和职教师资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等负荷钢轨螺纹联接的有限元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NSYS为平台,对等负荷钢轨螺纹联接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轴向切削螺母螺纹牙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降低最大轴向应力及有效地改善应力分布不均的现象.同时,提出并验证了如果将螺旋升角进一步增大,改善的效果会更好,即最大轴向应力可降低38.9%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自由圆管在其中心部位经受刚性平头弹体横向冲击时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计算机仿真.研究了不同管径、管长以及不同材质的自由圆管在3种不同直径和质量的平头弹体的横向冲击下的变形历程、最终的变形模态以及能量的分配方式,得到了自由圆管被穿透时子弹的临界速度和临界动能.并把实验和模拟的结果与自由梁模型的情况作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用文献[7]有效截面法和有限元分析程序LS-DYNA对一个实际的钢粮仓建模并简化,分析和计算了承栽时模型过渡段的屈服载荷和变形模态,将计算结果与文献[8]用小挠度和大挠度理论预测的结果作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运用G1eeb1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柱状硼铜(USIBOR1500P)进行热拉伸试验,研究高温下热成形硼钢的变形抗力。首先将试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再以40℃/s冷却速率降到950~550℃,分别以应变速率为0.01、0.1、1/s进行热拉伸试验,获得应力一应变曲线。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成形温度、变形程度和应变速率对高温成形件的影响,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高温下的本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成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较为敏感,变形抗力随着成形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变形抗力随着变形程度、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基于DSP的数模转换的硬件系统和模拟信号的发生方法.该系统采用TMS320F2812 DSP芯片和数模转换器DAC7724U实现硬件的数模转换,在CCS集成开发环境下开发软件程序,从而得到较为理想的模拟信号.  相似文献   
7.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三点弯由试样的固有频率进行了计算,分别得出了不同长度、宽度和加载力下的三点弯曲试样固有频率.在实验中用激振法对不同裂纹长度和宽度的试样进行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之间的误差均在2%以内.结果表明:加载力和裂纹宽度时试样的固有频率基本上没有影响,裂纹长度与固有频率之间具有定量关系.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试样的固有频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应用应变疲劳能量损耗的理论和弹塑性断裂力学的J积分理论,初步探讨了钢材的应变循环加载对延性断裂韧度JIC的影响。通过对20G钢和16Mn热轧钢板两种钢材的应变循环加载前、后两种状态的延性断裂韧度JIC测试数据的比较,考察了这种影响的存在。测试结果表明,±0.3%全应变控制的循环加载,经历500周次后可使两种钢材的JIC数值产生15%以上的改变量。对于20G钢,这种变化与Rice给出的循环加载变形功与J积分之间的函数关系相对应;而对于16Mn钢则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6Mn热轧钢板延性断裂韧度JIC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热处理和应变循环加栽对16Mn延性断裂韧度JIC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6Mn热轧钢板正火后延性断裂韧度JIC约是正火前的3倍,应变循环加栽对钢材的延性断裂韧度JIC的影响很明显,钢材单调拉伸0.3%应变后,延性断裂韧度JIC均比未经单调拉伸0.3%应变时降低了11%.控制±0.3%全应变的循环加栽500周后,延性断裂韧度JIC比未经单调拉伸0.3%应变时钢的延性断裂韧度JIC提高了15%,产生相反差异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文章在研究国内外现有产学研利益分配方式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影响和制约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工业文化对产学研利益分配的影响,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