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望叙事作为一种元叙事袭向了儿童世界,对他们产生了这样的负面影响:童年消失,羞耻感衰微、欲望放飞,身体本位的生存演绎。对此,回避、禁止的性教育策略受到质疑,疏导、升华、陪伴式的策略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已展开多维度尝试,主体、生命、对话、交往、经验、活动、建构等成为系列关键词。然而,语言却未列其中,成为教育改革的"剩余物"。语言维度的缺失会影响对传统教育的深度反思及教育改革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进行社会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社会学如何进行研究,社会学将走向哪里等几个问题?对此,答案多种多样并形成了诸多社会学理论流派。如不拘泥于某种流派,而是通过梳理进入社会学诸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的“内面”寻求其前提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是一种社会学的“元理”,也是一种社会学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政治言说是培养政治人才的"元"叙事,是编织学校政治教育的"内面"。新中国成立至今,革命正当-人民伦理叙事引领着我国学校教育进行政治再生产,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不争论的语式是其所采用的策略。然而,多元文化、信任危机和"过有尊严生活"的诉求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学校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以更好地发挥其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伦理叙事中,身体与欲求、理智、灵魂、自我、他人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话语织体。其中,身体是西方伦理话语建构的“结”,是我国伦理话语建构的“根”,是德性的诞生状态。  相似文献   
7.
论身体、自我与身体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个体精神的"本源"、知觉场、现象场、心理场的统一;身体自我也不只是对身体外部属性的感知,它与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融合在一起,对自我的影响与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公民文化而不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为基础。公共理性是公民文化的核心,"说理"是其运行机制,"说理"教育则是建构公民文化的重要维度。"说理"是社会正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自由言论的权利,是一种与他人平等对话、协商的政治实践方式。因此,"说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形成公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以及言之有据、客观真实、符合逻辑、平等对话能力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的说、听、看反映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精神体验,同时也反映出教育的真正理念、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听、看就是学生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因此,当我们呼吁要关注教育日常生活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应指向学生“切身”的行动及行动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人格需要教师发挥道德领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追求个人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传道者角色"隐退"由一定的原因导致,其回归亦需要相应的条件:伦理精神回归教育;为教师提供新的伦理道德教育思路;教师形成道通意识与汇通能力;建构道通文化以聚焦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