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建立于一九○二年五月(清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它是张謇筹集资金在南通城南三元桥北千佛寺旧址创办的。该校开办迄今已有七十九年,为我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一九○三年四月朔(农历四月初一)开学,校名“民立通州师范学校”,后改为“私立”。最初招收师范本科一班,师范讲习科一班,以后科别班级逐步增多,为了适应国家和地方建设需要,先后附设过测绘、蚕桑等专科班。学校设备也逐渐扩充完善。张謇创办私立通州师范的动机,在他的著作和  相似文献   
2.
吴天石同志是新中国的教育家,尤其是语文教学方面的行家。他从三十年代初期开始,曾先后在山东省的聊城师范、济南乡村师范以及文登乡村师范担任国文教员。参加革命后,仍一直关心国文教学。全国解放初期,天石同志把他所写的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辑成《漫谈国文教学》出版。他根据自己语文教学体验,一方面告诉语文教师如何教,另一方面也告诉学生如何学。这对解放初期语文教学思想的转变有积极的影响。一九五四年,天石同志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厅长后,在全面领导江苏省各项教育工作的同时,特别注意抓中学、师范、小  相似文献   
3.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论叙了修辞学的一些问题,这里谈一下该书关于修辞理论问题的几点论述。本文谨就马氏所述谈一些粗浅认识。一、修辞的范围及其内部层次《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庇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就说明了传统修辞学的对象:字(词)、句、章、篇的关系。马建忠在《文通序》中论及“夫知所以断句读,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时,直接引用了上述《文心雕龙·章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我国近代的语言巨匠、修辞大师。他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在锤炼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和布局谋篇方面,都显示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独到的高超的造诣。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所说“捶字坚而难移,结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师范教育史的研究有所发展,这是好事。但是,有些研究文章史实有误,很不负责。去年八月十六日《光明日报》第三版雷克啸同志的《张謇与师范教育》一文,就存在这个问题。雷文七处提到“通州师范学堂”。其实,张謇创办的师范学校,最初称为“民立通州师范学校”,从未叫过“通州师范学堂”。这有《张季子九录》中的《教育录》六卷为证。张謇办师范之始,有过将学校称为“师范学堂”之议,后从通州学者王漱六的意见,决定称学校而不称学堂。雷文中又说:“张謇精心择师,延聘王国维教伦理学,心理学,朱东润教语文课,还请了十几名日本教员”。说张謇办通州师范精心择师这一点是对的,延聘王国维和日本教员任教也是对的。但是,朱东润一九一九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到通州师  相似文献   
7.
在政论文和新闻报导中,为了表达丰富复杂的意思,有时要使用长句。中等学校的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很多政论文,学生接触长句的机会当然就多了,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供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中学阶段用的课本中,规定了在语法修辞的巩固提高方面,就有“长句练习”这一内容。这是因为“长句”是语法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长句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语法知识更加熟练,从而得到巩固。同时为了指导学生阅读现代政论文和报纸新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分析研究长句。因此,长句的分析研究,在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是有其实际意义的。现在简略地把几种主要类型的长句提出来,加以分析,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9.
一九三八年三月,日本侵略者在南通登陆,通州师范(即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师生仓促撤走。六月,迁校办事处就在金沙镇开始办公。校长于敬之,教导主任顾怡生以及常驻办事处的学校事务主任胡履之,多次在金沙共商迁校事宜。八月,一切筹备就绪,发函通知各年级学生到海复镇原师范校第二附属小学报到,这里以后就被称为师范校的“侨校”。九月,在侨校复课。师范校绝大部分教师、职员、工友坚持民族气节,纷纷到校为敌后抗战教育贡献力量。教师们坚持以爱国思想启迪学生,开展救亡运动。一九四零年下半年新四军东进,学生更加活跃起来,学校里建立了秘密党支部,茅青拔任党支部书记。学生会  相似文献   
10.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所谓逸事,就是正史所未收所未载,世人所不大知道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又很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和业迹的,而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足轻重的琐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